Page 294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294
华经》信仰,对日本文学、艺术的影响也很深。 ……天台学思想,乃属日本佛教
或日本文化的产生之母。”(日本田村芳朗等著,释慧岳释《天台思想·序》,台
朱 湾华宇出版社)近现代,中国大陆和港台学者也纷纷重视天台学的研究,著述
封
鳌 颇多,不少内容涉及天台山的儒释道和民俗文化方面。
天
台 为了进一步弘扬天台学,2015 年,天台山文化交流中心聘请中国社会科
集
· 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学者黄心川教授和杨曾文教授任顾问,编成了《中华
第
四
册 天台学系列丛书》20 册。 这套丛书至今已大部分出版,并被不少佛学院作为
天台学教材,使我深感欣慰。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
(一)热爱和传授天台山佛道儒文化
我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天台山麓。 父亲朱其浩早年在上海北新书局工作
时,即热衷文史,晚年回到故乡。 我是在他的熏陶下成长的。 少年时期,我除
了白天要完成学校繁重的课业外,晚间,父亲还教我读一些古诗文。 记得在读
了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六朝刘义庆的《刘晨阮肇》和唐李白的《天台晓望》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文后,对天台山的奇妙和隽秀,悠然神往。 在我的再
三要求下,父亲终于答应带我去游天台山(他已经两次游过天台山)。
那时,天台山尚很荒芜,悬崖峭壁十分难走。 出发时,父亲手携竹筇,16
岁的我肩背一个包裹。 包裹里装着齐周华的《名山藏副本》和张联元的《天台
山全志》,以备随时查阅。 两人徒步登山。
父亲很仰慕封建时代那些倜傥不羁的人物,特别是敢于戏弄宦高力士的
大诗人李白和为抗议清代文字狱而牺牲的邑人齐周华。 认为两人的胸中都有
磊落之气,所以诗都写得很好。 在游石梁的途中,我试着步齐周华的《石梁》
诗韵作了一诗,父亲手摸短胡子为我修改。 如今 50 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作
古,但此情此景,历历如在眼前。 从那以后,我不仅深深受到了天台山水的熏
陶,还与地方艺文史志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青年时期,我曾经在天台北山区(今石梁镇) 集云、石桥、华峰等地任教,
后来任天台县教师进修学校北山区函授站专职教师。 工作虽然很忙,但我很
爱文史,常常于工作之余,读些家藏的天台文史古籍;同时,爱好写作,常在夜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