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鹿城年鉴2022》
P. 45
特 载
地、达产”全链条,以大项目赋能 划管控和工程质量管理,用心建好 设,打造都市科创新地标。健全青
大发展。要坚定扛起“守一方稳 每一个建筑,打造更多精品地标。 科会成果动态转化机制,进一步放
定、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不 三要健全城市基础配套。适度超 大青科会在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孵
断增强风险意识、牢固树立底线思 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突出抓好城 化、创新驱动上的乘数效应。高标
维,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整治和矛盾 市西部“百项千亿”工程。积极谋 准打造中国鞋都核心产业集聚区,
纠纷化解常态化机制,在安全稳定 划推进西部多式联运枢纽、地铁 加强中关村信息谷、川大温州鞋革
环境中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 M1线、市域铁路S3线、瓯江过江 产业研究院、中国鞋都设计师(工
体要实施“六大工程”: 通道、城市快速路等项目建设,确 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
(一)能级提升工程。抢抓全 保104国道鹿城段、330国道官岭隧 设,精准招引落地一批院士产业项
省“四大”建设和温州大都市区主 道、缙苍公路鹿城段、双藤公路 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心一体化战略机遇,打好“拆改 二期、绕城高速藤桥连接线改建工 高标准建设温州城市数字科创园,
建管”组合拳,加快城市现代化、 程、七都二桥等项目建成投用,加 努力成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重要节
城乡一体化,全方位提升中心城区 快构筑“六高七铁、四横七纵”综 点。聚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首位度。一要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合交通骨架。加快打通断头路、卡 温州农业科技城,谋划建设农类专
坚定不移拥江发展,深化落实“一 口路,优化完善快速公交、社区巴 业高等职业院校,争当农业“双
带三城”战略布局,基本建成西部 士网络布局,持续推进“四好农村 强”排头兵。二要壮大创新主体集
新城核心区,打造温州“西优”桥 路”高质量发展,构建城市内部重 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
头堡和一江两岸战略核心枢纽; 要节点“20分钟交通圈”。大力实 推进“双倍增”“双迈进”行动,
联动抓好五马—墨池、庆年坊、朔 施新基建“十大行动”,完善通 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
门、江心屿“3+1”历史文化街区 信、电力、环保、水利、防灾减灾 创新企业集群。进一步完善激励创
保护开发,争创全国古城复兴示范 等公共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地上地 新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支持企
样板;积极推动滨江商务区开发建 下公共空间开发,打造海绵城市、 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等
设、招商运营,实现“城产人” 韧性城市。四要提升城市管理水 科研机构,精准招引一批技术含
融合发展。坚持区域开发、整体改 平。围绕“全域化、市场化、智慧 量高、产业辐射带动强的高新技术
造、滚动实施,有序推进城中村改 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完善 产业化项目,促进技术创新与产品
造攻坚和市区做地五年行动计划, 分层级、分片区城市管理机制。加 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加快双屿、七都、藤桥等重点区块 大投入,全域推进架空管线“上改 融合发展。三要打造创新人才高
开发建设,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功 下”、城市道路“白改黑”以及塘 地。动态升级人才新政,完善人才
能提升。二要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河沿线“绿道打卡”。提升标准, 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全
大力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以 全面加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市 链条抓好人才引进“一件事”、
“两线两片”为重点全域推进“精 政维养、高空剪枝等规范管理,推 就业服务“一揽子”、创业激励
建精美”,抓好未来社区、未来乡 进亚运场馆周边、背街小巷、农贸 “一条龙”。精准对接人才链、创
村等基本单元建设,推行“主导产 市场和片区环境整治,下大力气 新链、产业链,大力实施“鲲鹏
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的乡村 治理各类城市乱象,展现干净、整 行动”“海外引才计划”“510逐
规划建设模式,不断彰显历史与现 洁、有序的城市面貌。 鹿攻坚计划”“白鹿工匠引培计
代、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独特韵 (二)创新提质工程。坚持科 划”,建好用好瓯越院士之家、世
味。提速提质安置房项目建设,分 创首位战略,大力开展“科技+” 界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中心,引育
批分类、全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 行动,全方位融入温州“一区一廊 一批扎根本土的科技名家、技能名
升,加快危房实体解危,不断改善 一会一室”创新大格局,打造高水 匠、教学名师、卫生名医、产业名
城市居住品质。坚持“让专业的人 平创新型城区。一要强化创新平台 人,将鹿城打造成近悦远来、群英
干专业的事”,吸引更多社会资本 支撑。坚守科创初心,加快推进温 荟萃的创新热土。四要优化创业创
和市场主体参与城市建设,加强规 州国际未来科技岛“一园四心”建 新生态。深化“产学研用金、才政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