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7 - 路桥年鉴2022
P. 187

路桥年鉴

                   李诚(1778—1844),字师林,别字静轩,家居路桥                 计疏》《再陈军务疏》等 3 卷,有些已采入光绪年间所编
               石曲。                                             的《东华录》。
                                                                  那时在北京,浙江省唯有台州没有会馆。光绪十四
              【学以致用,当官为民】            少时师从其父李秉钧与泽国              年(1888),杨晨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由邑人集资,“从
               戚学标,学习经学、训诂。清嘉庆初期,阮元任浙江学                        户部购青厂官房为黄岩会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政,他来黄岩视察教育,到路桥宿在文昌阁。此时李诚                        杨晨“至沪部捐建台州公所”,二十八年(1902)“正月
               正在翼文书院读书,大受鼓舞。                                  至沪,斜桥台州公所落成”。
                   阮元调任后,继任的刘凤浩把李诚调入杭州“诂经
               精舍”工作,嘉庆十八年(1813),李诚考取二等拔贡。                    【关心灾民赈灾施粥】           杨晨虽然一直在外省任职,但
               初任云南省姚州通判、同知,后任新平、顺宁知县。两                        他十分关心家乡的疾苦。光绪十五年(1889),浙江发生
               县贫穷,土豪横行,历任知县难以治理。李诚执法无私,                       大水,杨晨积极参与省籍京官联名上疏请赈济;清廷拨
               严惩豪绅。他深感土地大多被士绅占据了,于是劝士绅                        国库 10 万两白银,救济杭嘉湖,而台州却一钱未得;为
               置田设“义役法”,使没有田地的农民也有田种,有一定                       此,杨晨再次上书《历陈台州疾苦情形疏》《为台州水灾
               的收入。他还引种贵州橡树,鼓励农村栽桑育蚕。他还                        请赈疏》等,反映台州灾情,得万金济灾,使台州灾民
               十分重视教育,筑桂香书院。去任时,士民攀辕不绝。                        获得一点实惠。杨晨不但上疏赈灾,他还拿出自家的钱,
                                                               在路桥河西长期开济施粥,这使路桥的许多灾民不致饿
              【修云南通志】         李诚在新平当知县时,工作之余修成                 死。
              《新平县志》8 卷。当时阮元已任云贵总督,他看到李诚
               修的《新平县志》,赞赏不已,立即把他调去协修《云南                      【开创台州航运事业】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
               通志》。阮元调离后,继任云贵总督伊里布更加信任李诚,                      午海战,清廷败绩,杨晨非常气愤,遂不想做官了,此
               任命李诚为总纂。李诚居通志馆五年,稿出李诚手者十                        时他五十岁。他对人说“吾台襟山带海,交通阻滞,甬
               有七八。《道光云南通志》220 卷,是云南历代通志中最                     人始置轮舟,雇用洋人司收纳,动遭苛待。”暗下决心发
               值得称道的一种。                                        展台州的航运事业,以对抗洋人压迫。
                                                                  光绪二十三年(1897),杨晨母卒,他立即辞官归乡。
              【锐志地理学著作】          李诚精经学、地理、历算、医学,               安葬好母亲后,二十四年(1898)三月,他到宁波考察
               长期任职州县,深感地理之书不足,于是,编成《水道                        轮船,回来后与陶祝华集资创办“越东轮船公司”,购买
               提纲补订》28 卷,补齐召南之阙。后又编《万山纲目》                      轮船,定名“永宁”,航行于台甬间。光绪三十一年又添
               60 卷,后人评为“古今之绝作,舆地之津梁。”他还著                      置“永江”轮,航行于台、沪。
               有《云南水道考》5 卷、《十三经集解》260 卷、《微言管                      正当航运事业顺利开展时,天主教堂又要强行收回
               窥》30 卷。                                         码头。于是杨晨上访“抚藩”“中丞”,光绪三十三年(1907)
                                                               十月,杨晨与“葭芷黄楚卿集资二十万购回天主教堂所
              【石曲藏书楼】         李诚回家后,在石曲建有敦说楼,藏
               书数千卷,多善本,为两浙藏书家之一。编有《敦说楼                        占筑码头涂地辟振市街”,这涂地共二百余亩,自法国神
               书目》四卷,以及《医家指迷》《敦说楼集》和研究《易                       父在海门建天主教堂,20 年后才得收回。
               经》著作。李诚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终年六十                         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永宁轮兼航温州。在
               七岁。                                             杨晨的努力下,台州的航运事业才得发展。
                   李氏至民初家道中落,藏书亦尽售他人。初售时每                     【关心家乡教育,兴办实业学校】               杨晨做官后,仍关
               本仅十文,后因买者渐多,增至三十文,而较珍贵之稿                        心乡里教育事业。光绪十七年(1891)、十八年(1892),
               本,买者反嫌字迹模糊,价尤便宜,甚至有被用糊壁或                        杨晨一度回乡,主讲路桥文达书院,并捐助经、史、子、
               生火者。后敦说楼失火,未散的藏书全部被焚。                           集图书二千卷。
                                                 (彦达编)            杨晨辞官回乡后,第二年、第三年又主讲太平宗文
                                                               书院。
                                杨晨故乡                              光绪三十一年(1905),杨晨与章一山(今三门人,
                                                               进士,翰林,前外交部章文晋祖父)同至上海参观澄衷
              【杨晨】      路桥的历史是与杨晨分不开的。杨晨非但撰                    学堂、南洋公学,回来后,收回海门天主堂部分房屋,
               写《路桥志略》,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他更以兴办实业                       民办印山实业学校(由屈文六管理)。为提高栽桑养蚕的
               开创了台州近代工商业的先河;并以深厚的文化和著述                        水平,杨晨在鉴湖畔建办蚕桑学校,贫苦农民子弟可免
               使路桥这个商业重镇增添了儒商风采。                               费入学,并抽空亲自给孙子讲课,教育他们要读诗书,
                   杨晨(1845—1922),名保定,字定孚,又字蓉初,                 亦应不忘科学与实业,还要学习如何做人。九月与王子
               晚号“月河渔隐”,路桥河西杨家里即其故里。                           裳、喻长霖(榜眼)至葭芷会沈东渌,立椒江实业学堂,
                                                               抽网捐为经费。
              【读书做官为国为地方】            杨晨十五岁府试第二,十八
               岁中举人,清光绪三年(1877)进士,殿试冠浙人,为                     【筑堤围湖栽桑养蚕】           鉴洋湖原是古海湾保留下来的
               二甲八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协修,散馆,                        滞湖,由于时间久远,水道不通,漫浸四周,或淹或干,
               授编修。甲申(1884)考取御史,乙酉(1885)充顺天                    不利农业生产。
               乡试同考官,补山东道监察御史,再补江南道御史,掌                           鉴洋湖又是路桥河流的水源之一,它离路桥只有十
               四川道。甲午(1894)会试,充监试官。八月擢工科给                      多里。杨晨回乡后,得知鉴洋湖经常为灾,就约当地(鉴
               事中。乙未(1895)会考同考官,旋授刑科掌印给事中。                     洋湖属院桥乡)士绅龙涛、南舜谱一道去实地察看,觉
                   杨晨立朝敢言,所陈动关国家大事。光绪十九年                       得应该筑堤造湖,一来可以涵养水源,二来可以保护四
              (1893)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时,关心强国之道,节抄洋务                      周农田,这样就能变灾为利。
               始末。其奏疏有《富强本计疏》《请移民实边疏》《裕国                          光绪三十一年(1905),杨晨与龙涛、南舜谱等一道

                                                         第 187页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