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121
碑文由时任分巡温处兵备道朱文翰撰文,内容记载,1817 年在各方努
力下,“麋白金五千五百九十两有奇”,修建试院。根据石碑的印证,结
合相关的史料记录与明代地图显示,蝉街一带就是温州古代的科举考试中
心,千百年来,三年一次的乡试,不知曾吸引多少温州士子往来于这里。
于隋大业元年(605)开始创立之后,延续长达 1300 年之久的科举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至今仍然有着相当广
泛的影响。
温州控山带海,利兼水陆,自经历了永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宋室
南渡后,大批中原人士开始南下,其中不乏名流学者。多元文化的融合和
富有创造力的基因,使得温州孕育了 1976 名科场进士。尤其是在宋代,
温州进士登科人数仅次于福州,位列全国第二,成为中国科举的重镇东瓯
名镇。宋明时期温州不仅进士多,而且高科进士多,出了八位状元、十数
省元,故有“温多士,为东南最”之称。
两宋时期,温州以科举跻身仕途,蔚然成风。从北宋徐奭(泰顺)成
为温州第一位状元开始,到了南宋,温州状元频出,甚至一度出现“状元
窝”现象:绍兴二十六年(1156)状元张九成出任温州知州;绍兴二十七年,
王十朋(乐清)高中状元,后官至龙图阁学士;1163 年,木待问(永嘉)
状元及第,后官至礼部尚书;还有传说张九成的得意门生、史上最年轻状
元 18 岁高中的汪应辰或许是受老师的影响,晚年迁居永嘉屿北……在不
长的时间内,4 位状元在温州留下一段佳话。
在南宋淳佑元年(1241),文状元徐俨夫(苍南)、武状元赵国华(平
阳)同年登科出仕。王十朋《梅溪集》称:“永嘉自元佑以来士风浸盛,
渊源自得之学……至建炎、绍兴间,异才辈出,往往甲于东南。”
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国运渐次衰败,有识之士寄希望于教育救国,
科技强族,以图民族复兴。至此科举走向没落,直至 1905 年彻底停废,
温州试院结束了科举使命。
当时,温州涌现了一批在全国颇具影响的知识群体,包括孙衣言、孙
越 瓯
文 人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