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101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景平元年(423)夏天,诗人感景物变换,忧恩催老,决计待秋水到
来时乘舟归隐。游经“南亭”时触景生情,于是写了这首诗。
清代的时候南亭遗迹尚在。清朝朱彝尊有《南亭》诗:
薄云雨初霁,返照南亭夕。
如逢秋水生,我亦西归客。
《太平寰宇记》卷九九:“南亭去州一里。”现选址地,为古城南
市所在,南北大街的南大街,旧时还有南门(瑞安门)。
据说在北宋绍圣年间,温州纱帽河、柴桥巷一带住有王氏公辅、公彦
两兄弟,兄弟俩聪明好学,双双进士登科,古人称登科为“折桂”,于是
当时的知州在巷口立名“双桂坊”。清时改为纱帽河,因巷内有一条小河,
中间方正宽阔,两端狭长,状似古时乌纱帽而得名。解放后河填无踪,而
巷名一直延用。文革时,因大众电影院后门在此,故一度更名为大众巷。
1982 年恢复原名。柴桥巷,清时名“寨桥头”,民国时谐音改称“柴桥头”,
解放后填河拆桥更名“柴桥巷”。这一带并属双桂坊。
北宋年间,温州瑞安门(大南门)附近住有戴述、戴迅两兄弟,因孝
敬上辈,兄弟和睦而闻名。温州知州杨蟠在此定坊名时,便称其为“孝睦
坊”。孝睦坊位于今天的大南门附近,由于老城水网密布,出入孝睦坊时
要通过一座桥,此桥位于古瑞安门门内,是从城外进入城内经过的第一座
桥,故被称作第一桥。到明代,“第一桥”已被叫响,孝睦坊渐渐被人遗
忘,于是政府做了个顺水人情,把孝睦坊改成第一桥。上世纪六十年代,
第一桥曾称“团结巷”。宋元时期,温州漆器号称全国第一,第一桥就有
知名作坊。2005 年信河街周宅祠巷工地出土南宋六花瓣式平底漆碟、七花
城 古
珍 寻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