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65

搬家杂忆





                  沈智毅















                      在温州老一辈城里人的口述中,黛瓦粉墙、古石桥、老门台、石板路、

                  狭窄巷,门前流水小舟,屋后榕柳常绿,是古城的标志性符号。但在我小
                  时候,鹿城已没有多少诗意了,纱帽河无河,第一桥无桥,四顾桥有桥无河,
                  几十座曾经的朱户门庭、北楼佳苑,徒留昔日华丽的门台,里面已是挤满

                  七十二家房客的烟火人间,文庙、城隍、府学、县学徒留虚名早已挪作他用。
                  笔者曾有七律《温州古城》记述——



                                   书圣驰声五马街,挥鞭百里静江淮。
                                   仁和南北香山药,济世东西信茂斋。
                                   三益丝绸冰滑骨,五洲纱帽垒干柴。

                                   松台证道尊闻语,妙果高悬护众牌。



                      房子,对中国人来说无疑是立身之本。头上无片瓦遮雨,脚下无寸地
                  存身,自古以来就是穷汉的比喻。不少温州人或许有恋房癖,特殊时期非
                  法建房成风,后来“炒房团”北上南下,攻城掠地,在京沪广杭等地,刮

                  起一股“温风”。由于抢占了先机,让那些大名鼎鼎的“专家”都眼红。
                      我是正宗温州人,对房子自然也有所追求的,虽然没像有些人那样“炒”



                                                                                     嵘 峥
                                                                                   月 岁
 57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