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6 - 《鹿城区志》
P. 1246

. 1126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六十二 民  俗       . 1127 .




 踏高跷、抬高阁、耍把戏、猜灯谜、演木偶戏等活  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  乐悦耳,漫游于河道,沿岸观者如潮。此俗清同治  空心月等。大月直径逾尺,大如盘,上附印有神话
 动,百戏弦乐争妍斗奇,风味小吃比比皆是。有大  重五吃麦麦(炒蚕豆),字眼学起快。吃爻重五卵,  年间以至民国初期流行。因耗资较大此后不再举办。  故事的精美画。改革开放后,又有百果月、火腿月、
 寿桃兀峙街心,喷水鳌头日夜不绝,盆景花卉陈设  做个生员卵(指秀才)。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昔时,端午前妇女用各色小布片拼做香袋,形  蛋黄月等广式、苏式月饼,品种丰富,包装精美。
 “花祭”。晚间还有焰火、九龙,人们游玩、采购  以箬叶裹糯米制粽,俗称“重五粽”。形状多为四  式多样。袋中装香料,用以辟秽恶之气。端午日,  每至中秋,五味和、集香居等店家,均推出各自品
 到子夜方休。民国 36 年(1947)清明节曾举行过,  角。上品有馅肉粽、火腿粽、白糖莲子粽。浸灰汁  给孩子佩香袋,有的系于孩童胸前。或用五色线系  牌的月饼来。中秋晚,家人团聚,备月饼瓜果,陈
 后因历史原因而中断。直至 2002 年 4 月 19 日,为  (稻秆或豆秆灰)煮的,叫“灰汤粽”。出嫁女儿  于孩童手腕上,或悬于颈部,叫做“长命线”。中  筵赏月。城内商店或富家,中堂摆八仙桌,多则十
 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并结合民间艺  要送粽和鱼肉给娘家,俗称“送节”或“望节”,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渐废。  几张,模拟文昌帝(文)、岳飞(武)神庙,设神
 术旅游年主题活动,恢复举办了“新拦街福”活动。  有拜望之意。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生活节奏加快,           像帝座、宫殿长廊、高灯彩幔、几案烛台、仪仗旌旗、
 活动以五马街为中心,连接蝉街、府前街、人民广场。  居民自裹粽者日益减少,形成以高盈里为中心的粽  ఑ెࢫ          刀枪金鼓,有的还有精美古玩,百巧罗列。清光绪
 五马街红色灯笼串成穹顶,民间工艺精品长街摆设,  子店铺,花色品种增多。许多食品糕饼公司精制礼  七月七为乞巧节,古时妇女在月下陈设巧食、  年间最为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赏月
 有大型珠灯、中秋小摆设、米塑、绸塑、油泥塑以  品粽子,其中以桂香村的“家乡粽”,最具特色。  瓜果等,望空祭拜织女星,以五色丝线竞穿绣花针,  摆设已很少见到。
 及新创作“五马驰骋”走马灯、民俗风情画展、花  明时,端午龙舟竞渡已很盛行,有“悬赏夺标”  寓意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巧”。今此俗已趋淡薄,
 展等。高大的“福禄寿”三星屹立街头,为众祈福。  之举。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初十前后结束。龙舟  然送巧食仍在流行。巧食形为条形或舌状,用米粉  ᇗဝࢫ
 人民广场二层楼高的寿桃山,展示米塑艺人高超的  额定 36 人,各舟有不同颜色。斗龙时,南塘河上  和糖等制成。也有外沾芝麻的称“麻巧”。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亲友联袂,登城内九
 手艺。而国内罕见的珠灯、首饰龙、档龙、凳板龙  十几条龙舟如箭离弦,争夺锦标;锣鼓喧闹,喊声                 斗诸山,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俗信可祛恶延年。
 等,令观者叹为观止。府前街 300 米红绿相间的“花  震天。昔日常因赛舟而彼此殴斗,死伤人命,历代  ᇏჭࢫḤḤ      明时已很盛行。近几年来将此日称为“老人节”,
 门竹”,独具一格。蝉街结合旅游节主题,全面介  政府曾多次禁划龙舟,效果甚微。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历七月十五谓之中元节,俗称“鬼节”。旧  不少单位组织老人集体秋游、登山,还有赏菊、赋诗、
 绍了瓯越山水风情。“新拦街福”既保持了传统民  成立后,经政府引导,逐渐消除迷信、械斗等恶习。  时,在中元节前后一个月内,境内定期举行普利道  聚会等活动。
 俗特色,又有所创新发展,吸引了广大市民。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划龙舟复盛,后又一度禁划。  场活动,称盂兰盆会。城内以开元寺最盛。家家用
 近几年,政府出台政策,加强安全措施,使龙舟竞  纸钱几十张为束,包封整齐,送到开元寺后一只砖                     ׫׫ࢫḤḤ
 ౢૼࢫ          砌的大炉内,以示寄给幽魂,道场完毕,放火焚烧,                               每年 12 月 22 日即二十四节气冬至之日,古来
 每年 4 月 5 日或 6 日为清明节,这一天,鹿城  称“寄束”。然后,抬府、县城隍爷像排成仪仗出动,           有吃汤圆和馍糍习俗,寓“团圆”、“结缘”之意。
 历代有清明扫墓之俗。清明节前后,全家出动,前  到西山济幽,叫做“中元济幽”。这一天,有屠户                 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冬至
 往祖先坟墓,点香烛、烧冥钱祭奠,清扫坟头,加土,  拜矮凳习俗。认为每年杀牲太多,自惧罪过,于是               早晨,家家户户吃用糯米粉做的汤圆,或将糯米炊
 或植松柏,并在坟头席地而坐,吃“拜坟酒”,再  手端矮凳,从家出发至道场,每走七步,跪下一拜,                熟捣柔,做成圆丸,外滚豆粉,称“擂馍糍”或“硬
 将果品分给前来围观的山童。归来前,挖松树或折  以赎罪愆。                                  捣馍糍”。冬节还有祭祖习俗。
 松枝和杜鹃花(映山红)带回家,以作下辈吉祥长  旧时中元节之夜有放水灯(又称放河灯)之俗。
 寿、子孙满堂之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推行火葬、  在瓯江、九山河或塘河放纸灯,说是给落水孤魂超               Ԣ༓༓
 公墓,而扫墓之俗持久不衰。久居外地或外国的子  度。水灯,是用油纸做成莲花形状,底部涂以松脂,                    即农历年终,在腊月中、下旬,各家就忙于掸
 孙,清明还乡扫墓祭祖的,亦屡见不鲜。中华人民  盛油燃火,任其漂浮。放灯时,大都划船游动,船                 新(打扫卫生),洗涤被褥及家具。中华人民共和
 共和国成立以来,党政机关和学校团体,每年清明  头烧纸钱,船尾放水灯,而和尚在船舱内念焰口经。                国成立后继承此俗。腊月二十四“小年夜”,各家
 节都组织拜祭革命烈士墓,献花圈,讲述烈士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逐渐绝迹。改革开放以                备饴糖、糕点等送灶神上天,灶旁有对联“上天奏
 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吃清明饼也是清明  来,将“水灯”作为民间传统工艺进行改革,对“放                好事,下界保平安”。
 节的主要习俗。用糯米粉掺籼米粉做饼,馅上绵菜、  水灯”风俗赋予全新的含义。在节庆之日组织集体                    每当年终接近,近郊“捣糕班”进城加工年糕。
 笋丝、猪肉等,也有馅糖的甜清明饼。  开展活动,以放水灯来寄托美好的祝愿。2003 年,                   有用专门蒸具炊熟的“松糕”,放圆笼箬叶上蒸熟
              首届世界温州人大会期间,数百位温籍名人到江心                            的“箬糕”等。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居民都到糕
 ؊໶ࢫ          屿观看“放水灯”精彩景观,有的亲自到埠头放上                            饼馒头店去买。还有制腊货如“酱油肉”、“酱油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重五节”,民  几盏,以示对家乡更快发展的期望。                         鸡”、“酱油鸭”等,作为新年聚会佐酒佳品。
 俗活动丰富多彩。裹粽煮卵(鸡鸭蛋)馈亲戚,悬  端午节观龙舟(2003 年)                         孙博闻 /  除夕日,城乡居民都在大门、屋柱上贴红色春
 蒲艾,煎“草头汤”,焚烟喷酒去毒秽,喝雄黄酒  ᇏ౬ࢫ                                    联。而随着高楼大厦的兴起,门庭、栋柱的消失,
 避邪,小儿系长命线。一首民间流行的《重五谣》  渡成为民间一年一度群众喜爱的体育娱乐活动。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亲友间互赠月饼,俗称  城内住宅已少见张贴春联。部分居民则买年画或字
 可窥见一斑:吃爻重五粽,破碎(破衣)慢慢送。  水上台阁,亦称“彩舫”,一种供观赏的龙舟。  “送节”。旧时月饼,民间有大月、三锦、三堂月、  画打扮客厅,郊区农家仍有贴春联习俗。
 在龙舟上搭设亭台楼阁,彩球高悬,旌旗飞舞,弦
   1241   1242   1243   1244   1245   1246   1247   1248   1249   1250   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