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5 - 《鹿城区志》
P. 375
. 266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七 城市规划 . 267 .
足三分之一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 分图图则中的规定。该规划未涉及的其他配套公用 快速的交通联系。而在西侧双屿处开通一条经过
围以外的要求。沿道路交叉口的建筑高度控制按较 设施参照浙江省及温州市有关规定执行。 Ӭଲோܿ߃ 梅屿电厂山岭向南与瑞安相通的新过境路,以缓
宽的道路计算,但当建筑物沿窄路部分的长度超过 绿地控制网图则所示的城市公共绿地和小区绿 范围围网东起上陡门(惠民路)中心线,北至 解南北向过境交通对西片建设用地功能产生的干
30 米时,其超过部分的建筑高度应按窄路宽度计算。 地在城市开发建设时不得侵占。古城区最小绿地率 锦绣路中心线,西到葡萄棚河,南为铁路中心线外 扰和影响。
沿街建筑的高度必须符合下述公式的规定: 控制指标为 25%,其他区域为 30%。各地块在满足 加 50 米,总用地 9.48 平方公里。 人口与用地规模网规划人口 14.4 万人,人均用
H ≤ W+2S。沿街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述公式 分图图则所规定的绿地率指标的同时,还应尽可能 原围则网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进行深化落实 地:城市居民居住用地 15 平方米 / 人,村镇居住用
控制:A ≤ L(W+2S)。式中:H——沿街建筑高度; 增加绿化面积,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增加垂直 和补充,注意区域内部的合理布局,确定必要的控 地 32 平方米 / 人。
W——规划道路红线宽度; S——建筑后退红线距 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强绿化效果。 制指标,为下一步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起指导作
离;L——建筑基地沿街的长度;A——沿街高层组 市容卫生控制网规划区内有关的标志、公告、 用,便于当前规划、建设管理,并留有一定的余地。 ༆ࣉӬ१ڿࡹთܿ߃
合建筑以 1 ∶ 1(即 45 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 广告招牌的位置和尺寸大小须由规划管理部门核准 目围标网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性质和规 温州市西进城口改建区在鹿城路与过境路交汇
的总面积。 确定后方可设置。规划区内的生活垃圾应严格按照 模,补充完善城市各项用地布局,提出相应的用地 处以东,规划总用地面积 78.81 公顷,总建筑面积
道路交通设施控制网道路红线内用地为道路及 规划设置的垃圾站收集转运,统一处理。 控制指标,并通过道路网坐标的计算确定城市主次 73 万平方米。
道路绿化专用,任何与道路交通无关的建筑和构筑 道路的空间位置,深化落实各项工程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网创造城市西大门的新形
物的改建、扩建及新建均不得占用道路用地。规划 Ӭ൧ᇏྏܿ߃ 布围局网有东西向城市干道 3 条,南北向干道 象,营造新型现代化的居住小区。规划宜人的居住
范围内不同用途建筑物在改建、扩建和新建时,必 范围围网北起锦绣路、新城大道,南至温州大 4 条,构成市区和郊区十分便捷通畅的联系网络。 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水相互融合。细划区内
须设置配建停车场(库),并符合控制指标的规定。 道,东始汤家桥路,西止车站大道,面积为 5.2 平 在温瑞塘河西部以生产用地为主,东部则以生活 交通方式,使空间分明且动态连续。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无大量人流、 方公里。 用地为主。
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 主要功能网温州市城市中心区是温州跨向 21 用地和人口规模网除市级公建外,生活居住用 ဗکiiٳܿ߃
后退城市主、干道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10 米,次 世纪的新中心,是以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务会展、 地约 411.04 公顷,以人均 40 平方米计算,可容纳人 范围围网面积为 26.7 平方公里,包括自然生态
干道及交通性支路不得小于 5 米,后退城市支路红 金融商贸、生活居住 5 大功能为主导,集其他相关 口 10.28 万人。确定南片规划区居住人口规模为 10 用地、自然休闲度假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城
线距离 2 米~ 5 米。新建影剧院、游乐场、展览馆、 配套性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多中心、生态型、复 万人。 市可建设用地。其中杨府山片区总规划用地面
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 合型的城市中心。该中心区主要集中 6 大中心职能, 积 13.95 平方公里,七都岛片区总规划用地面积
(含高层建筑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 即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商业中心、金 Ӭ༆ோܿ߃ 12.75 平方公里。
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10 米,并让留出 贸中心与中心广场。以温州城市中心区建设为契机, 范围围网鹿城行政区辖内,在旧城区和南片规 原围则网力求从区域的角度,充分考虑规划区
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高层建筑主楼后退道路红 将带动温州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并缓解旧城改造 划区以西,总用地 63 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新桥镇 内功能、用地、城市景观规划、交通、市政等与周
线的距离,在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 50 米时,不得 压力,同时加强温州在地区经济圈中的中心地位。 的三溪河、会昌湖以南部分面积约 7.5 平方公里。 边地区的衔接,以保证规划在更大区域内的科学性
小于 10 米,建筑高度大于 50 米、小于或等于 100 布围局 网可概括为“一心、二轴、二点、四片”。 原围则网以总体规划为指导进行深化落实和补 和合理性,促成温州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目标
米时,不得小于 15 米。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 一心:世纪广场为城市核心开放空间,其北侧以温 充,注重理顺区域内合理布局及其与整体的协调关 的实现。立足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合
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 5 米, 州新的市政府为主体形成行政中心,其南侧环以博 系,确定各种必要的控制指标,为下一步的详细规 理利用城市土地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生态平衡。
高层建筑不得小于 10 米(均自道路红线直线段与 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与影剧院等文化建筑,形 划和设计工作提供外部条件。地块划分以铁路北线 规划控制应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城市
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地块在快速路边禁止开口, 成文化中心。二轴:东西轴即沿划龙桥路相对集中 走向为依据,新桥镇三溪河和会昌湖以南用地作为 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主干道边不应开口,次干道边不宜开口。建筑物在 布置中心区主导功能建筑与城市开放空间,使之成 铁路南线方案控制地段留待下一步深入规划。 目围标 网第一,将杨府山中央商务区建设成为
新建、改建时应按规划分图图则所示接通或预留城 为中心区功能性主轴与景观性主轴;南北轴是以世 布围局网强调与城市中部和东部用地的有机联 适应 21 世纪温州与国际交流功能要求的中心商务
市人行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位置。 纪广场为中心,形成北起大球山,南至南外环路的 系。规划建设区内东部以水心和翠微两处相对集 区,为实现区域性金融、商贸、信息中心及商务旅
配套公用设施控制网托幼、小学、中学、邮电所、 一条城市生态景观轴。二点:金融商贸中心即在划 中的居住区为主;西北部以双屿镇生活中心为依 游的战略目标提供高品质的空间载体;第二,遵循
储蓄所、农贸市场、垃圾站、公厕、居委会、派出 龙桥外西端形成温州大型商业物流与金融贸易功能 据,形成双屿工业区,在原过境路和规划铁路货 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优化人口结构和提高人
所、小型文化设施、大型商业设施、小型服务设施、 区;商务会展中心即在划龙桥路东端形成以国际会 运站场一带开辟较大规模的仓库区;西南部以新 口素质。有序控制土地开发,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方
气化站、雨水泵站、污水泵站、变电所等为此次规 展中心为主体,辅以商务写字楼、宾馆及部分餐饮 桥镇生活中心为依托,形成新桥工业区。由于西 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发展,土地开发由
划涉及的主要配套公用设施。在进行较大范围的成 娱乐等功能的区域。四片:为丰富城市活动,复合、 部延绵山体的相隔,以居住区向西部延伸,通过 开发分散型为整体型,走城市建设集约化发展道路。
片开发时,地块内配套公用设施的位置经规划主管 便捷地组织城市功能,注入中心区以活力,沿本中 鹿城路和原过境路与双屿工业区、黄龙仓库区联 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住宅区的建设,完善居住生
部门批准后,可根据修建性详细规划作适当调整, 心区周边规划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4 个以居 系,通过西山路与新桥工业区联系,建设用地发 活配套设施的同时注重居住区特色的营造;第三,
但其项目、数量、用地或建筑面积均不得少于规划 住功能为主导,辅以相应配套设施的居住片区。 展呈人字形结构模式。该片用地由人民路、锦绣 充分挖掘现有路网的潜力,结合旧城改造完善次干
路和次一级城市干道系统构成与鹿城区中心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