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7 - 《鹿城区志》
P. 417
. 308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十 交 通 . 309 .
(瓯江三桥) 2000 年 5 月通车,系境内最 向内倾斜。2000 年列为原瓯海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 道路改造时拆毁。 ߧḤḤḤూ
长的公路桥。瓯江三桥北起永嘉县瓯北镇新 104 位。 坐落黎明西路东端,跨灰桥浦,东西走向,该
国道,经江心屿,穿翠微山、鹿城路立交桥,终 ௵ࢫూ 处原为蛎灰集散之地,故名灰桥。1959 年建为石板
点与 104 国道温州过境路相连,全长 5.173 公里, ຣూ 建于明代,位于上横街,长 13 米,宽 3 米。 桥,1966 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平桥,1986 年扩建为
其中主引桥长 2.05 公里,桥宽 21.40 米,主航道 位于小南街道,跨蝉河,南北走向。又名万利桥, 长 25.3 米,宽 28 米,2 孔,荷载汽车 20 吨,挂车
通航净高 21 米。工程总投资 2.98 亿元。 100 吨,是省道温强公路的公路桥。
භభూ ϰూ
位于藤桥镇寺前村,建于南宋,是现存具有代 桥坐落飞霞南路南口,会昌湖东首,跨温瑞塘
表性的石梁墩桥。因坐落龙泉寺前,故名寺前桥。 河,南北走向,是市区南出口的公路桥,原名为石
该桥南北相向跨架藤桥江,为三孔梁式石桥,跨度 平桥,1954 年改建为石台板梁桥,1971 年改建为
33.3 米。各孔桥面均并排直铺五条石梁。桥梁两侧 石台空腹双曲拱公路桥,单孔,长 38.76 米,宽 10 米,
有阴刻纪年文字,分别直书阴刻“乾道八年(1172) 荷载汽车 15 吨,挂车 60 吨。
壬辰岁季冬癸卯创始龙泉院乾僧师表”;“淳熙六
年(1179)己亥岁孟 月丙子日记,广阳石匠游成”,
浦桥(1998 年) 孙守庄 /
字径尺许,字迹清晰。桥墩由块石砌筑,两端外伸
3 米,筑成三角体。1990 年列为原瓯海县第一批文
物保护单位。
万里桥(1984 年) 孙守庄 / ഈూ
ֹҟూ 坐落黎明中路东端,跨陡门浦,东西走向,因
始建于清朝中期,1922 年重建,系三孔石梁柱桥,
位于任宅前,初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 年)。 桥位于上陡门而得名。原为小桥,1959 年改建,
长 21.2 米,宽 2.4 米。 三板桥(2003 年) 林鸿麟 /
这是任宅前通往水心村的一座七孔梁式石桥,南北 1986 年扩建为长 62.8 米,宽 28 米,3 孔钢筋混凝
走向。因斜度大,桥面石板用减地平钑法刻出花竹 土桥。荷载汽车 20 吨,挂车 100 吨,为省道温强
ᇏూ
及几何图案,即便行走,又颇美观。全长36米,宽2.45 公路的公路桥。
米,中孔高 6 米,呈弓形,中间三孔部可通船只。 ౢૼూ
桥面两侧刻有建桥、修桥年月。是温州市区现存桥 坐落人民西路西端,跨九山外河,东西走向,
梁建筑中建造最早、跨径最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 初建年份不详,北宋宣和年间(1119 ~ 1125),为
一座古石梁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拒方腊军,而烧毁此桥。靖康年间(1126 ~ 1127)
重建,称“绿野桥”,后又毁于大火。元大德五年
(1301)再重建,元至正十四年(1354)春又被焚,
上陡门桥(2003 年) 马耀林 / 明代里人方铨重建为粗石平桥。清康熙年间重修,
名“青云桥”。民国时期更名为“清明桥”。新中
中山桥(1975 年) 孙守庄 / 国成立后曾更名“靖平桥”。1953 年扩建为钢筋混
凝土空心板梁。
是座石桥,工艺精致、外形美观。1975 年底环
地藏桥(1999 年) 孙博浩 /
城东路改建时拆除。
༡ઔూ
ଲూ 宋代建筑,用花岗岩条石砌成。桥虽不大,但
位于藤桥镇上埠头村,始建于清晚期,1948 年 设有埠头,从此处下船可通瓯江。据《永嘉县志》
重修。该桥东西横跨戍浦江,为 11 孔梁柱式石桥, 卷三记载,是在温州“府治东”,即大同巷与鼓楼街、
用花岗岩建造;全长 48.6 米,宽 1.2 米。桥身平直, 府前街的接口处,是往来商官人士清洗坐骑车旅的 清明桥(2003 年) 马耀林 /
灰桥(2003 年) 马耀林 /
各孔平铺 3 根桥面板。桥墩以 2 根方形石柱直立, 地方,是远行者相送话别的要站。20 世纪 50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