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6 - 《鹿城区志》
P. 466
. 358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十三 环境卫生 . 359 .
厂相继建成后,杨府山和上戍垃圾焚烧场不再使用。 复炉排”及国内领先水平的“半干式中和反应塔 卫生部门的两项主要任务。环卫工人清晨 2 时上班, ܄ҥള
及布袋除尘器”系统。发电厂系“国家高技术研 挨家提马桶“三倒三刷”洗净马桶,然后划船送往 市区公共厕所清洁卫生工作,原由清除粪便地
ਢࡾগࠍؿӌ 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成套技 农村,每天工作 10 小时。据统计,粪便销售量 20 段的工人负责打扫、冲洗。从 1955 年起、各专业
坐落在鹿城区临江镇沙头村,北靠瓯江,南 世纪 50 年代平均 110 万担(1 担为 150 市斤),60 清除粪便中队(1959 年改为 3 个清肥连队,1980
临 330 复线,东西两面为农田,占地 14.34 公顷。 年代 163 万担,70 年代 191 万担。1980 年~ 1990 年, 年~ 1988 年改建为 3 个环境卫生管理站),均设
该工程投资 1.8 亿元,建筑面积 14180 平方米,于 年平均 140 万担。从 1981 年起、取消人粪计划供 有 1 至 2 个洗厕班组,专门负责公厕、小便池的打
2002 年 1 月 10 日动工,2003 年 4 月 29 日竣工并 应办法,恢复供销合同制。90 年代后,粪便直接进 扫、洗刷工作。卫生要求做到“四无”,即无黄霜、
网发电。发电厂设计 3 台 225t/d 垃圾焚烧炉生产 入化粪池,粪便销售逐渐退出城市。 无粪迹、无蛛网和周围无垃圾、瓦砾。1990 年以后,
线,日处理生活垃圾 800 吨,每年处理生活垃圾
21.9 万吨,发电装机总容量 12000 千瓦,年发电
量 5940 万千瓦时。电厂的垃圾焚烧系统及烟气处
理系统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WM 二段式往
临江垃圾发电厂(2003 年) 临江镇供稿 第二节节道路清扫
ֻؽᅣࢫܵࢫ 民国 18 年(1929),设卫生警察和清道夫, 起杨府山,西至太平岭,南至卖麻桥,北至瓯江南
城区主要街道的垃圾由清道夫(10 名,手拉垃圾车 岸,共计 38 万平方米。1996 年,实行垃圾袋装化,
8 辆)摇铃收运,沿街店铺前人行道及居民住宅区 做到一户一店,一桶一袋。在此基础上,落实“门
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制定、颁布环境卫 市清洁工人,由各街道、社区、物业公司等部门 地面,均实行门前自扫。新中国成立后,卫生警察 前三包”,推行垃圾可降解袋装化,用有检查有评
生管理法规,环境卫生工作由卫生局管理。1951 年, 自行聘用,从业人员大多由城市保洁公司、清洗 和清道夫由市公安局接管。1950 年 1 月,市公安局 比的方法调动沿街店户的积极性,使全区主次干道
建立市肥料公司,从此有了正式的环卫工作人员。 公司输送,这些公司相互竞争,以招投标形式获 将 31 名清洁员、8 辆垃圾车移交给市卫生局。市区 沿街店户“门前三包”签订率达到 100%,落实率
1952 年,成立市爱国卫生委员会,环境卫生管理工 得清扫、保洁的业务。至 2003 年,境内有 3000 主要街道的垃圾即由卫生局清洁队负责打扫。1954 达到 98%,垃圾袋装化达到 95% 以上。
作逐步走向专业化、制度化。截至 2003 年底,境 多名清洁工,均为保洁公司聘用的合同制工人, 年 6 月,市卫生局清洁工作转交市清卫管理处。 2003 年,发动全区 12 个街道和 2 个乡镇,
内有专业环卫职工 591 人,退休人员 254 人。在职 人员流动量较大,大部分为临时聘用人员。 1956 年 4 月,清卫管理处扩大清扫队伍,建立街道 为 71 条主干道、36 条次干道、219 条背街小巷、
的环卫职工,经多方培训,普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 清洁中队。1985 年 8 月底,负责清扫面积 12 万平 143 个社区进行卫生清扫工作,使街巷清洁度分
其中有 100 余名驾驶员和一批机动车修理人员。城 方米。 别达到 98.8%、97.13%、95.64%。2003 年,全区
1985 年 9 月,由环卫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 清扫面积达 140.3 万平方米,清洗建筑物面积达
员会三方负责的路面卫生工作,改归各街道办事处
第一节节粪便处理
管理,实行分段包干负责制。1990 年,清扫面积东
ٽьౢᄎ 1964 年,使用汽车抽运厕所粪便。1980 年,抽粪汽
第三节节垃圾收运
1951 年,市肥料公司刚成立时,清卫工人均到 车增至 14 辆,机动运粪能力达到 70%。1988 年,
居民区提取粪便,就近拉到放粪埠头,运至农村卖 粪便收运实现机械化。至 2003 年,部分粪便经化粪
给签订过合同的农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放 池后,进入地下排污管到达杨府山粪便处理池,经 市区垃圾,历来由城市贫民(俗称“畚扫客”) 由市环卫处统一供应农村。也有由农村生产队组织
粪埠头共有 26 处。1950 年后,市区河道相继填塞, 过 3 次处理,再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江河。 和进城积肥的农民收集,转卖给农户作肥料。民国 农民进城积肥,所收集的垃圾由其自行运回。这支
除少数河道畅通的埠头仍可利用外,粪便全部送至 化粪池内部残渣,定时压缩打包,送垃圾发电厂进 25 年(1936)3 月 6 日,永嘉县政府曾以此招商投标, 积肥队伍,直到 1980 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南门、吴桥、象门 3 个专用运粪码头,由环卫处 行处理。 年承包金额 3600 块银元。后因经营不善,于同年 后撤销。此后勤奋、吴桥垃圾场只进无出,一时成患,
的粪船送粪下乡或直接倒入农民进城购肥的粪船运 10 月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市区沿江一 只得将上岸街、望江路、三角城头、中山公园东首、
回农村。1966 年 7 月起,改由居民自提马桶放在户 ٽьཧ൲ 带还有 30 多家垃圾“堆栈”,有 10 余家集中在麻 道后、百里坊口等处空地作为临时垃圾集散点,再
外街路边,再由清卫工人收倒,也有不少居民就近 市肥料公司成立后,公司直接同郊区及毗邻各 行僧街,屋内室外堆满垃圾,极不卫生。 由环卫处运至远郊农村。1982 年 4 月,购置铲车装
倒入厕所内。 县的 54 个乡、295 个大队签订粪便供销合同,定期 1954 年 1 月,市清卫管理处为改善清道工人生 垃圾,并使用密封式自动装置汽车。1984 年,垃圾
1959 年,市环卫处购置 1 辆汽车,开始使用汽 供应粪肥。1960 年 ~1980 年,粪便列入计划供应, 活,对垃圾实行按质定价收购,每担 2 角,收购来 转运亭与双屿垃圾场投入使用后,垃圾收运配套,
车拉粪,汽车拖带装粪的拖斗运至小南门运粪码头。 由市农业局统一安排计划分配到区、公社、生产大 的垃圾和专业队伍收集的垃圾,集中堆放于垃圾场, 做到日产日清。2003 年,垃圾运送采取非常先进的
队。保持市容环境卫生和支援农业生产,成为环境 全封闭压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