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8 - 《鹿城区志》
P. 938
. 818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四十七 教 育 . 819 .
新村小学、蒲鞋市小学等进行教育整体改革试点。 教 5 个学区教育办公室,对城区 38 所小学和 9 所公
1989 年,温州市少年业余文艺学校改为温州市 办幼儿园实施行政业务管理。2001 年下半年, 增设
少年艺术学校。1990 年,温州市少年业余美术学校 上陡门学区。
ֻᅣ࿐ཬ࿐࢝ტ 改为温州市少年美术学校。1996 年,建立温州市少 2000 年 6 月,全区第一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育
年游泳学校。1998 年,墨池小学增设书法特长班。 才小学创办。2002 年,丁字桥小学改为公办民工子
1999 年,小高桥小学增挂温州市国际象棋学校牌子。 弟学校。此外,通过随班就读方式解决流动适龄儿
第一节学发展概况
1992 年,制订《鹿城区教委关于减轻学生过重 童少年的入学问题。
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规定》,改革 2001 年 6 月,浙江省素质教育实验县工作汇报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温州第一所小学堂 期间,学校处于混乱状态。1978 年,拨乱反正。广 考试制度,取消学年、期末统考和毕业会考。同年, 会在鹿城区召开。广场路小学、建设小学、少艺校、
创办于城区九柏园头。二十八年,温州府学堂附设 场路小学、瓦市小学、建设小学、百里路小学被定 鹿城区所辖的新桥镇中、小学和城郊乡的西山小学、 水心二小、桥儿头小学、水心三小等向大会展示素
高级初级小学。二十九年,周警迷、郑伯鸿、姚 为温州市重点小学。1979 年~ 1983 年,小学教育 将军桥小学划归瓯海区。 质教育成果。同年 12 月,鹿城区通过浙江省教育
广福等分别在县城隍殿巷(今公园路)、四营堂 出现新局面。 1993 年 9 月,区委、区政府颁发《关于加快鹿 强区验收。
巷、信河街创办养正学堂、吉士学堂、公益学堂。 1984 年前,城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属市教育局 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规定》、《温州市鹿城区
三十二年,金伯钊在府学巷创办爱群女子学堂。 直管。1984 年 3 月,成立温州市城区教育局和温州 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试行)》。1994 年 10 月,
三十三年,夏松亭、池强华夫妇在蝉街创办大同女 市郊区文教卫生局。城区教育局辖城区小学 32 所、 鹿城区在全市率先通过浙江省“两基”(基本普及
学堂,叶新亚等在府城隍殿巷创办新亚女学堂。基 聋校和少艺校各 1 所、幼儿园 8 所,设百里路、瓦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
督教会为了传教,在同治七年(1868)由传教士英 市、城南、建设、幼教 5 个中心校进行辅导。郊区 1995 年 11 月,制定《鹿城区教育发展“九五”
人曹雅直于花园巷设立书院,后改称崇真学堂,光 文教卫生局辖 6 个乡(镇)学校,管理农村中学 5 计划和 2010 年规划》,提出小学开设英语课、小 桥儿头小学(2003 年) 宏 图 /
绪三年(1877),开办女书院,后改称育德学堂; 所、小学 35 所、市区小学 1 所,设乡(镇)中心 学生入学年龄从 7 周岁逐渐向 6 周岁过渡等区域
四年,传教士英人苏慧廉在康乐坊设学塾,二十二 校。年底郊区文教卫生局并入城区教育局,改名温 性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构想。1999 年,全区小学
年,定名艺文学堂(初等),三十年,设艺文女学堂。 州市鹿城区教育局。1984 年秋季,根据中共中央、 四年级普遍开设英语课。2000 年,全面实现小学
民国元年(1912),小学堂分别改称初等小 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 适龄儿童 6 周岁入学的目标。
学校、高等小学校、初等高等(两等)小学校。4 年, 小学开始学制改革,至 1986 年全部改行六年制。 1996 年以来,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创建了一
初等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12 年,高等小学校改 1987 年,广场路小学、瓦市小学恢复五年制试验。 批示范学校。至 2003 年,广场路小学、温州市少 同年,瓯海区所辖的藤桥镇、临江镇、上戍乡、
为完全小学校。16 年,中小学校校名均省去“校” 1985 年初,成立近郊中心校。同年,6 个乡(镇) 年艺术学校、蒲鞋市小学、水心第二小学、桥儿头 双潮乡、岙底乡中、小学和梧田镇的火车站小学,
字,改称某某小学。17 年,开始实行男女同校。 通过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市政府批准鹿城区为 小学、水心第三小学、南汇小学、黎明小学被命名 龙湾区所辖的蒲州育英学校,永嘉县所辖的七都镇
19 年,成立义务教育委员会,协助地方实施义务 初等教育普及区。 为温州市示范小学,蒲州育英学校被命名为浙江省 中小学和桥下镇的中央涂小学均划归鹿城区。12
教育。除推广普通小学外,并于 22 年开始创办短 1986 年 5 月,鹿城区教育局改为鹿城区教育委 (农村)示范小学。 月,鹿城区教育委员会改为鹿城区教育局。
期小学。24 年,试办义务教育实验区,强迫入学。 员会。同年 11 月,颁布《鹿城区分级办学、分级管 1997 年 11 月,鹿城区通过浙江省“中小学实 2002 年 11 月,召开全区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26 年,创办简易小学,加快实施义务教育。29 年, 理的意见》,设立乡(镇)教育委员会。 验教学普及县”验收。学校教学仪器均按省定有关 颁发《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
推行国民教育制度,短期小学停办,改为或就近 1987 年 3 月,撤销近郊中心校。5 月,撤销市 标准进行配备,小学实验教学质量普遍提高。 展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基础教育在国务院领导
并入中心国民学校、保国民学校。35 年以后,小 区 5 个中心校,实行区教委对市区小学的直接领导 1998 年,改革小学生质量评价制度。毕业生质 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学教育陷入困境,国民学校逐渐萎缩。 与管理。 量评价采用一份评语、二门考试、三项考核的方法, 乡(镇)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教育得到恢复和 1988 年 7 月,市政府将 1985 年划给鹿城区管 以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发展状况、文化知识掌握情 由乡(镇)长直接负责,并确定副乡(镇)长、干
发展。1953 年,对小学进行整顿,实行秋季招生。 理的城区 11 所中学收归市教委管理,明确了市管 况、体能素质、实验操作技能和艺术素质为重点。 事各一名对辖区中学和中心小学具体教育事务实行
1956 年,贯彻“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 中学和区管小学、幼儿园及乡(镇)中学的管理体制。 1999 年,设立百里路、瓦市、城南、建设、幼
加强领导”的方针,私立小学改为公办。1958 年, 鹿城区教委初教科改为普教科,教育工作重心移向
在“大跃进”形势下,小学教育迅猛发展。1961 年, 小学。
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进行 1989 年,鹿城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取消初中
调整整顿,部分小学下放给厂矿、企业创办,农村 升学考试,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1990 年,提
部分公办小学转为民办。1964 年,推行“两种教育 出“为了全体,面向全体,造就全体”的口号,实
制度”,开办简易小学、耕读小学。“文化大革命” 施“愉快教育”,朔门小学、瓦市小学、建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