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9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509
《开化县志稿(民国 38 年)》 ·509·
他国为尤重,吴越之民,皆困苦不理其生。宋太平兴国初,王俶朝京师,吴越国除,景房
以镇海军节度判官,奉其国籍以归于有司。初,太祖既平诸国,皆因其故籍以赋于民,而
当时在事群臣,无能建请宽减者,由是定为令。景房素闻其事,欲去其籍以利其民,慨然
叹曰:“吴越民困久矣。使有司视其籍以悉其赋,是吴越之民,重困无有已时也。吾宁以身
任之。”遂沉其图籍于河,诣银台自劾所以失亡状,太宗大怒,将寘之辟,而近臣多怜之为
言者,帝意亦解,景房得不死。时吴越国官暨两浙官属,皆得以名次铨序,独景房屏归田
里以卒,坐失亡国籍故也。朝廷既亡其籍,乃命王方贽永为两浙转运使,使差定其赋。钱
氏时田赋亩三斗,方贽至,更定赋法,亩一斗,其余杂赋苛敛,一切以便宜罢之。有吴越
国计院吏诣方贽,自言十三州图籍虽亡,其赋税杂科之目,历历可按而言也,请传至京师
言状。方贽心患之,然未有以制之也。居数日,吏无病一夕死。方贽毕使还朝,奏计登对,
帝以擅减赋税责诮之,方贽顿首言曰:“臣闻税亩一斗者,天下之通制也。其苛赋横敛,五
代僭伪之乱制也。两浙之地,今既为王土矣,岂得复循钱氏之乱制哉?昔周世宗既平淮南,
欲劳徕安辑其民,遣使行均田赋,税亩不过四升,淮南之民得免重征就宽政,莫不歌舞,
周德至今人能言之。今两浙甫归版图,未洽德化,宜布昭惠利,使元元知德。”帝悦。以其
言著为令。两浙田亩一斗者,本方贽所建,然其去籍则自景房始。其后方贽五子皆为显官,
孙珪遂为宰相,人以为王氏阴德之报。景房既以罪废,其子孙继起进士为大家,在宋时擢
正科者七十八人,其由他科进与贡而不第者不在是数,自出身得官至纡金紫曳银青者八十
七人,其杂流钱榖者不在是数,而六世孙侍御跻、七世孙侍御溥尤显,十世孙万里丞相及
弟万顷,宋亡皆死节,然则天于江氏阴德之报无异王氏之报也。宋自高宗以后,依吴越人
以国者七世,方贽一言,而国家省赋,宋氏得民,而子孙赖之。信夫仁之言,其利溥哉。
方贽事具著宋《国史会要》,其高显闻于后。而景房独以微故不传,盖二人之事,实相为终
始,法当牵联得书。延佑中,予尝至其家,江氏裔孙焴以其家牒示予,知其世系繁衍盛大,
实自镇海军判官始。比岁,予友太史黄君溍,向予言传闻景房事,与江氏家谱无异辞,事
益信。君方执笔东观,他日书宋事,愿一二存之,使后世君臣知与之为取,而惠利及民者,
天之所佑也。元统二年春正月,翰林修撰承务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东阳张枢撰。
县学七贤堂记 鲁 贞
学校之设,所以教人为学,以成其德,而措诸事业者也。为臣而忠,为子而孝,既达
则以其所学行之于时,未达则以其所学笔之于书,惠足以及于人,文足以传于世,斯可以
为学之成矣。前乎今而有如是之人,则祀之于学,以师表于将来;后乎今而有学者,则笃
志力行,以求继乎前人。先贤之所当祀者盖如此。至正十三年冬,四明程君卫来教于学。
明年秋,太原赵侯起岩来尹兹邑,皆有意以兴学。学东有亭三间,程君议以祀邑之先贤,
赵侯从之,遂葺以为先贤祠。按图志得七人焉:唐魏謩,有墓在县南相坞,相坞由魏公得
名也;宋赵抃,少贫,尝教授生徒于邑人余仁合家,又尝读书于招福院之萃清阁;江景房,
为吴越侍御史,钱氏纳土,景房奉图籍以献,中途沉之江,两浙得免重赋,景房之力也;
程俱,长于撰述,官至少监,有《北山小集》;邹补之,尝受业朱、吕之门,于《春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