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7
《开化县志稿(民国 38 年)》 ·7·
请托之情,郑重周详,不数月而书告竣。噫,何其成之速也?余因之有感焉。凡作事莫难
于剏始,亦莫难于成功。名之所在,必争趋之;利之所在,必共逐之。故往往一事方兴而
讹言四起,嫉妒丛生,不使其事废于半途、败于垂成不止。今人情奋而公论协,成功速而
谤议消,则秉笔者之刚正足以格之,邑侯之至诚足以感之,譬犹太阳升而君阴伏,宁非快
心之事欤!阅是书者,观感在是,惩创在是,其于人心风俗,不为无禆。至所载山川、疆
域之胜,制度损益之异,不过资博古者之余绪焉耳。况今圣天子方命史臣纂修一统志,凡
天下山川、人物皆得搜罗采取,则是志之刊,不徒为开邑昭劝惩,并可为天下万世垂法戒。
其与国之有史,宁有殊乎哉?余乐其事之公成之速也,因撮其颠末而弁数语于简端。
雍正七年岁次己酉八月,语溪曹仔任题于金溪学署
雍正己酉开化县志原序
劝善惩恶莫如史,其次莫如志。一汇其流,一溯其源,二者交不可废。然有确志乃有
信史,则志之所关重矣。昔汉班孟坚作《地理志》,政治、风教靡不毕见。继而魏俊民、桂
文襄、罗文恭辈复孜孜于形势、扼塞、疆域壶木橐之计,岂徒示博洽哉?盖所以昭往迹,诏
将来,俾观风者有所考,图治者得所资也。我开邑自康熙甲子岁,奉诏纂修旧志,迄今四
十余年,其间风俗之变易,人文之发越,与夫贞臣、义士、节妇、烈女之感愤而兴起,郁
郁彬彬,指不胜屈,倘不及今亟为搜辑,使川灵山秀竟至与荒烟蔓草同归芜没,可胜惜哉!
我邑侯孙公来莅兹土,每与耆老士夫见,辄为访异闻,搜轶事,留心邑乘者久矣。越六年,
政暇事理,乃慨然以增修为己任。甚盛举也。余不侫,以简命守登郡,日夕鞅掌,不获从
同事诸君子后,效刍荛之一得,然窃闻而喜、喜而思,思之心而不能以无言焉。夫美不自
美,因人而彰,是编成,见之者皆将曰:开风俗之淳也如此,开人文之崛起也如此,开贞
臣、义士、节妇、烈女之贤且多也如此。辉煌简册,照耀人寰,斗大城有荣施矣。抑余尤
念我开邑僻处荒陬,林麓硗确之地多,而平畴沃衍之地少,非所谓土瘠而民贫者欤。《语》
云,琴瑟之不调则取而更张之。更张非易也。因革废兴,必确然有见而得其所以不容己者。
我邑侯与诸君子,征文考献,勒为成书,笔则笔,削则削,宁直而信,毋伪而文,俾后之
宰是邑者,展卷读之,鉴其得,察其失,治去其太甚,法顺乎人情,斟酌而变通之。将化
蜀之文翁,平徭之王涣,开十二渠之西门豹,必有接迹而匹休者。则是志也,为开邑不朽
之业也可,为邑侯不朽之文也亦可。因遥而为之序。
雍正七年岁次己酉孟秋,中宪大夫山东登州府知府宪陂杨宏俊撰
乾隆乙卯开化县志原序
国家重熙累洽,薄海内外,一道同风。伏读《一统志》,凡山川、疆域、民物、风俗,俱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