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3 - 《台州市志》下册
P. 943

同情人民疾苦



                     诗人从小来自乡村,游历江湖,也长久地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人们中间,对群众
                 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所以他写群众生活,写人民的疾苦,也就特别真切感人。如

               《大热》:“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诗中写天气之热和
                 大热中农夫耕作之苦,自己不敢安坐而食,表达对农夫的朴素的感情。南宋战祸不

                 断,苛捐杂税繁多,负担沉重,农夫受耕作之苦,却享受不到丰收之乐,作者在《织妇

                 叹》中运用对比手法,揭示得尤为深刻:“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绢未
                 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有布得着犹自
                 可,今年无麻愁杀我。”以织妇自叹的形式,诉说她们的愁苦,一年辛苦,为人作嫁,

                 到头来连筹办麻布衣服御寒都成问题。石屏诗中悯农之作较多,而《嘉熙已亥大旱

                 六首》和《庚子荐饥六首》记录诗人在家乡亲身经历的嘉熙元年和二年大旱灾,堪称
                 为这类诗代表作。作者从“四野萧条甚,百年无此荒”的景象写起,写出数万饥民嗷

                 嗷待哺,饿殍遍野,而富户却乘时闭粜,官府赈恤,也只是一纸空文,逼得饥民以草
                 木为食,相聚为盗,提示官逼民反过程。同时发出“与人同一饱,安得米千艘”之叹,

                 反映出诗人与人民休戚相关的精神。这两组诗歌,最具有人民性,试举其一:“饿走
                 抛家舍,纵横死路歧,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官司行

                 赈恤,不过是文移。”其他还有《江涨见移居者》、《刈麦行》等诗,也都充满了对劳动
                 人民的同情。



                                                       歌咏景物



                     诗人好游历登览,“凡乔岳巨浸、灵洞珍苑,空迥绝特之观,荒怪古僻之踪,可以

                 拓诗之景,助诗之奇者,周遭何啻数千万里。”南半个中国,游历几遍,面对祖国壮丽
                 河山,总是热情讴歌。但纯乎写景的又不多见,唯《江村晚眺二首》早已脍炙人口:

               “数点归鸦过别村,隔滩渔笛远相闻。菰蒲断岸潮痕湿,日落空江生白云。”“江头落
                 日照平沙,潮退渔舠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二诗写家乡近海

                 江边的风光,用白描手法,突出归鸦、渔笛、落日、渔船、白鸟等傍晚景象,有声有色,
                 既宁谧又安闲,最后白鸟飞入白芦花,又静中有动,别有妙趣。

                     戴复古的歌咏景物诗,大多寄寓着家国之思,更见深沉,如《南岳》:“五岳今惟

                 见南岳,北望乾坤双泪落。”再如《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轮奂半天上,胜概压
                                                                                  丛  录    · 1999 ·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