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台州市路桥区志
P. 101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6月,久晴不雨,农田受旱20万亩,成灾7万亩,减产1~2成。
1953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无雨。受灾面积12万亩,每亩减产30~50千克。
1954年8月至9月,高温少雨。受灾3万余亩,减产0.5~1.2成。
1955年9月至12月,少雨。农田受旱12万亩,迟性晚稻减产1.5~2成。冬种作物受到影响。
1956年4月1~29日,干旱。5万亩早稻田缺水,未能及时插秧。6月下旬至8月底少雨,受旱
面积19.9万亩。
1957年6月下旬至8月1日,干旱。受旱面积9.1万亩,成灾2.2万亩。
1958年6月15日至7月16日,干旱。受灾面积2万余亩,减产1~3成。
1959年7月20日至8月28日,干旱。受灾6万余亩,减产2~3成。
1960年6月16日至7月31日,少雨。受旱7万亩。
1961年6月16日至8月23日,黄岩全县没有下过透雨。路桥以东地区,从7月11日至8月26
日,河道干涸,受灾面积28.4万亩,其中连作晚稻因缺水未能下种的有8.5万亩,枯苗2.7万余亩。
减产3成。损失粮食3050万千克。
1963年,冬旱接春旱。从1962年11月中旬开始晴到1963年4月中旬止,干旱103天。春花大
减产。
1967年6月24日至11月5日,仅降雨127.7毫米,比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少413毫米。长潭水库
水位降至输水洞底高程11米以下,黄岩全县河道干涸。受灾面积8万亩。
1971年,春旱、夏旱连秋旱。全年降雨仅975.6毫米,为1933年有雨量记录以来最少的一年,
尤以夏旱最为严重。受旱面积14.4万亩,其中成灾面积3.9万亩,晚稻改种旱作6240亩。7月中旬
至8月中旬,温、黄两县组织20多台抽水机,在山头舟翻永宁江咸水3立方米/秒流量入中干渠,增
加灌溉水量。
1979年,全年降雨量1054.5毫米。5月中旬以后,高温少雨,至6月上旬,山区、半山区有5500
亩水田断水,2500亩早中稻无法下种,2.7万亩番薯未能及时插种。至7月份旱情蔓延到平原沿海
各区,支河河水干涸。受灾面积10.7万亩,其中2.7万亩基本无收。
1983年7月18日至8月10日,无雨。受旱面积7万亩。
1985年4月1日至7月29日,少雨。
1986年7月15日至8月31日,少雨,干旱,晒白稻田3.1万亩,枯苗2600亩;受灾旱地1万亩,
其中枯苗2500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68.64万元。
2003年6月25日至8月4日,遭受1967年以来最严重的伏旱,河网水位降至2.60米,绝大部分支
河断流,路桥区在青龙浦口、新桥浦口和上塘港三处翻水,轻旱面积2929公顷,重旱面积1024公顷。
第三节 雹 灾
南宋
淳熙十二年(1185),雨雹。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