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9 - 台州市路桥区志
P. 159
第五编 水 利 ■
黄
黄琅二塘 在浪矶山岛西边,从海燕村田岙山嘴向北至踏上头,塘长 1.8 千米。由黄琅乡海
琅
塘
二
燕、海滨2村群众出工,于1951年筑成。围涂面积330亩。
八塘 1957年冬动工兴筑,1959年竣工,当时发动三甲、金清2区18~50岁的男性公民参加
八
塘
义务劳动。塘堤北起岩头闸,南至金清张家坦,全长21.63千米。国家补助工具费5.3万元。围涂
面积1.819万亩。种植鸡秆草、芦竹护堤。
门
剑
剑门港大坝 位于金清镇浪矶山岛与白沙山岛之间。1956年,省水利厅拟定在剑门港口建
坝
大
港
金清新闸,因此须先在上述2岛之间修筑1条过海大坝,于1958年3月8日动工,同年11月15日大
坝合龙,至 1959 年 12 月工程告竣。坝长 0.293 千米,坝顶标高 7.5 米(吴淞高程系,下同),顶宽 6
米,内外坡干砌块石,外坡 1∶2,内坡 1∶1.5,坝顶外口设浆砌块石防浪墙 1 道,高 1 米,厚 0.6~1
米。共用石方7万立方米,投放劳动力17万工,国家投资14.5万元。
沙
白
堤
白沙堤 1958年5月动工兴建。西起金清镇张家坦,向东至白沙山岛,全长3.4千米。由于涂
面太低,土质太软,难以堆土,故采取层柴层泥、砂石护面的办法进行填筑。至1959年12月,堤顶
高程达6~6.5米,堤身离水,堤上已可行人。白沙山、浪矶山2岛群众可经堤坝顶达内陆。1960年
夏,因长潭水库工程任务繁重而停工。1965年堤坝修至6.8米高程,顶宽2.8米。外坡1∶2.5,内坡
1∶2。大堤先后共做土方30万立方米,石方3万立方米。投放劳动力50万工,以低工资形式付给
民工劳动报酬。共投资76.3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1万元。
堤
屿
黄屿堤 西起金清九塘,东至浪矶山岛的后黄屿,全长3.1千米。堤线涂面高程2.2~4.6米。
黄
大堤在4米以下用石方铺底,内外坡脚加做石方镇压层。1960年11月,由路桥、新桥、洪家、三甲、
金清等人民公社(大)派出民工围筑,历时3个月,因长潭水库工程任务繁重,至同年12月大堤两
头已做到长200多米、高2米时被迫停工。1970年2月,决定由国家投资,付给民工合理报酬,再次
组织修筑。1972年12月全线竣工。堤顶高程为7.3米,顶宽2米,外坡1∶2.5,内坡1∶2。内外坡脚
加做厚1~0.5米、宽1~2.5米的堆石镇压层。外坡抛石到顶。共计投放劳动力65万工,完成土方
35万立方米,石方5.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81.5万元。围涂面积1.14万亩。1981年上半年,省农
业厅拨款11万元建设标准塘。塘堤外坡干砌护石,堤顶浆砌石防浪墙高80厘米、厚60厘米,工程
达到10年一遇防潮标准。
黄 琅 三 塘 又名分水盐场塘。为将八塘盐场迁至此处而筑。位于黄琅老塘及二塘外(东面
黄琅三塘
北段为黄琅二塘,南段为浪矶山塘)。北起分水盐场闸,南至黄屿堤。国家补助2万元,由金清区
分水、黄琅两公社出工围筑。1966年冬开工,至1967年秋完工。堤长2.0千米,堤线涂面高程3~
4米,堤顶高程7.5米,宽1.8米。外坡1∶2,内坡1∶1.5。外坡至4.5米高程处,干砌块石,内坡植草
护坡。围涂面积1350亩。1982年,省二轻厅下拨资金3万元,外坡护石到顶,加做防浪墙1道,高
0.8~1米。
九 塘 北起今岩头闸,南至金清白沙堤,全长22.77千米,围涂面积1.779万亩。该塘按10年
九塘
一遇防潮标准设计。土方工程于1966年11月动工,至1969年底全线完工。塘顶标高7.2米,宽3
米。外坡 1∶2,内坡 1∶1.5。总 241 万元,其中国家补助 49 万元。实做土方 206.7 万立方米。1974
年台州地区水电局决定按设计要求对九塘进行砌石护堤。
路 桥 区 九 塘 接三甲九塘,北起蓬街,南至金清白沙堤,长9.36千米,保护农田9.4万亩、人口
路桥区九塘
10.5万人。1967年建成土石坝,堤顶高程7.5米,顶宽4米。1978年完成外坡块石护面,共砌石8.1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