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台州市路桥区志
P. 180
台州市路桥区志
岭中、西、北三乡无积水之忧,即黄岩境内及温岭东南两乡,亦免其鱼之叹,可断言也。
四曰谋改良:当此科学昌明时代,物质文明一日千里,闸制之改良无微不至。吾人处此潮流
之中,岂可自封故步;而闸门式样之选择,尤为急务。考旧式闸门,系用横板,其大弊有五。
甲:每启闸一次,须待闸外潮位与闸内水位相平,而后可用力。故每日二十四小时中,仅有四
小时之机会。若一旦山洪暴发,尚非启闸之时,则水流无路,水灾以成。若闭闸之时,则与之相
反,逐致放水过多,一逢天旱,即成饥馑。
乙:假定山洪暴发,或放将毕之时,适逢潮平之候,得以迅速启闭,然每次启一根闸板,须费时
至三分钟之久,每一闸孔之闸板多至六十余根;故每逢潮平一次,尚不能启完成闭完一孔。
丙:即增加闸夫之数,使一齐动手。然启时自上而下,闭时自下而上;所有山洪挟带之泥沙,
以比重较大故,均停于闸内。此闸内日积日高,港底形成拦河大堰之所由也。
丁:使闸孔增多,则在短时期内必不能尽数启闭完竣。如今之金清、玉洁二闸,每次涨水,常
启其一孔或数孔以放水。当沙洲出闸之时,流向过偏,回转成旋流,泻路既长,结果致沙积,遂使
二闸以外,造成肚兜坤,伸出港心,阻碍排水。
戊:闸板之数既多,漏水之缝亦随之俱多,潮涨则咸潮内灌,倒流甚大;潮落则淡水外漏,量亦
如之;而潮流所挟之涂泥,则尽存闸内。故所谓蓄淡御咸排洪者,久已失效,固不待闸上积污高
涨,始见其弊也。
是以改良闸门之制,实为先着。考欧美成法,闸门制甚多。若采用平铁板门也,则水压力既
大,起重机之力亦随之俱大。如仿华北水利委员会苏壮潮白河上泄水闸办法,用高架起重机也,
则用费多矣。兹以本地木材尚多,为就近取材及省费计,故择用木制闸门。
法于迎水之面,用辐形木闸门,为蓄淡排洪之用;藉圆面分力之旨,使水压力减轻,易于启
闭。迎潮之面,用横闸板,专为御咸之用。若测知山洪之将至也,则于潮落时,先启横板,而后应
时启辐形闸门。若闭闸之时则反之。此种闸门,系钉成整个,其下方中心有铁链,上达桥木板,使
绕于起重机之轴。机藉二次轮轴节力之旨,用二人手摇,不论潮之涨落,于五分钟内即能起闭。
轻便敏捷,既不漏水,而启闭又不拘时刻。故以上五弊,均可除去矣。
五曰节经费:考工程家之所以为工程家者,以其所为建筑物之能永久而省费也。故其对一切
工程之进行,设计不嫌其精,估算务求其密,省势察理,尤为急务。鄙意此新金清大闸能成功,则
廿四弓口之新永安闸,及北乡出水之温岭街闸,皆在可有无之间。若地方有充裕之经费,则多建
一闸,固收相当之效,然谈及节费问题,则相去远矣。惟为温台之交通,及滨海之渔利计,则并行
亦不相背耳。
建闸之利益
建闸之利益
温、黄二县,负山濒海,田畴平坦,土壤肥沃,产谷之多,浙东称最,尝计一年之丰收,足供九年
之用,而温岭东海中,有琅矶、白果、北江、松门、石塘诸山为屏蔽,海涂日涨,方兴未艾。现计金清
港流域,可耕之田已近九十万亩之多。徒以水利办理不善,益以年久失修,频遭水患,群以为苦。
至民国十五年,温岭以东南等乡,为受河落海干之劫后,建筑滨海一带高塘,而不设出水之口。时
黄岩滨海高塘,亦同此办法。遂致万派源流,均由金清、玉洁二闸以入港,在寻常已患不足排泄,
泛滥成灾;无怪乎近四年之内,无年不灾,无灾不剧,变本加厉,亦势所必至,理有固然,若急早直
追,未始无补。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