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2 - 台州市路桥区志
P. 282
台州市路桥区志
运 输 工 具 旧时装载的工具是竹箩,短程运输靠一根扁担两肩挑。陆路运输靠手推车,水上
运输工具
有小木船,用手划。捻河泥和农村水上运输兼用。
产
农
农产品加工工具 碾米有两种工具,一种称砻,木质,圆形,砻面凿有排列整齐的小槽,分上
品
工
具
加
工
下两面,利用上下两片砻旋转碾磨,把稻谷碾成糙米;另一种是臼,把糙米捣碾成白米。一些贫困
地方,农民无钱买砻,就直接在臼中把谷碾成米。臼有捣臼和手臼之分,臼头和臼坤都是石头做
的,用木头安装臼柄。捣臼的木柄长,又称臼秤,中设捣臼锁,以杠杆原理用脚踏捣物。一些有水
力资源的山区,也有利用水力作动力的捣臼,叫做水捣臼。磨粉的工具是石磨,一般都配设木制
的“上”字形的磨把(俗称磨砻单),作人力传递杠杆,可一人磨,也可两人磨。做豆腐磨豆用的石
磨,一般比磨米麦面粉的磨盘小,不配设“上”字形磨把,直接用手推磨耳朵上的磨手磨粉。
磨 捣臼
双 轮 双 铧 犁 黄岩县于1954年引进2台铁制的双轮双铧犁,在马铺农场试验。1955年开始
双轮双铧犁
推广,当年推广139台。到1957年春耕时发展到1301台,但实际使用的仅919台。1958年在全县
推广,总数达到2752台。后因双轮双铧犁存在重量大、拉力重、拉运不方便等问题,不适应南方水
田作业,推广几年后就停用,1960年统一由供销部门收回作废铁处理。
打稻机
打 稻 机 1956年收割早稻时,在桐屿山羊村第一次试用脚踏打稻机,次年在全县推广。打稻
机与稻桶比较,不仅省力,而且功效提高好几倍,脱粒净,很受群众欢迎。到1960年,每个生产小
队都有。1964年开始发展机电动打稻机。
喷雾器
喷 雾 器 1954 年黄岩县开始推广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和手摇喷粉器,至 1957 年全县推广 800
多架。1960年全县共有4364架,1965年增加到9655架,基本普及到每个生产队。1972年后开始
发展机动喷雾器。
群 众 性 的 农 具 改 革 运 动 1958年3月,黄岩县开展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工具改革运动,改良木
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
犁、改良水车、圆盘滚耙、稻田中耕器、双轮车、独轮车等农具。经过实际使用,胶轮手拉车、轧碎
机、机动农船等沿用下来,改良犁、中耕器、大镰刀、手动插秧机等因不适应农田作业要求,逐渐
淘汰。
第二节 农 机
农业机械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发展于70年代,至“十一五”期末,境内耕作、收获、
植保、排灌、农产品加工、农村运输等生产作业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并拥有各类农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