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5 - 台州市路桥区志
P. 635
第二十八编 教 育 ■
1998 年 9 月,金清中学实行初高中脱钩,初中部分离新建金清实验中学。1999 年,路桥区初
级公立中学共17所,为区实验中学、区第二中学、区第三中学、螺洋中学、桐屿中学、共和中学、峰
江中学、新桥中学、金清实验中学、下梁镇中学、下梁中学、横街中学、腰塘中学、黄琅中学、蓬街镇
中学、新市中学、浦北中学;私立两所:台州市鸿宇中学(后撤销)、路桥区蓬街私立中学(1993开始
增设高中部)。
2000年,改螺洋中学为路桥区第四中学,黄琅中学与小学合并成为黄琅学校。2001年,撤销
共和中学,增设明珠外国语学校(私立)。2003年,改下梁镇中学为金清二中,下梁中学为金清三
中。2004年,撤腰塘中学,明珠外国语学校增设高中部。2009年,共有中学21所,其中5所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16所初中。2014年,共有中学19所,其中公办高中4所(高级中学3所、职教集团1
家)、初中12所,民办完全中学2所、初中1所;在校生30219人,专任教师2103人。
学 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学制为5年,不分初、高中。民国11年(1922)年,国民政府教
学制
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分初、高中各三年,为“三·三”分段制。
1951 年,遵照省定新学制实施方案,中学学制仍为“三·三”分段制。1966 年 6 月,各学校因
“文化大革命”被迫陆续停课。1969年,各校恢复初中招生,学制为两年。1971年,各校恢复高中
招生,学制亦定为两年。1973 年,省教育厅正式下达文件,定初中、高中学制各两年。1978 年开
始,各校初中学制逐步恢复为三年。1979年开始,各校高中学制逐步恢复为三年。
课程
课 程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中学堂课程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算学、
博物、理化、法制理财、图画、体操11门,每周总课时30节。宣统元年(1909)中学实行文、实分科,
文科课程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和地理为主,以修身、算学、博物、理化、法制理财、
图画及体操等为通习;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及博物为主课,以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
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理财和体操等为通习。上述课程,常因师资缺乏,未能开齐。
民国元年(1912),教育部颁发《中学校令》,规定中学课程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
数学、博物、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育等14门,不再分文、实科,废除读经讲经。民国
11 年制定的《课程标准纲要》又规定,初中课程分公民、历史、地理、国文、外国语、算学、自然、图
画、音乐、手工、生理卫生、体育等;同时改课时制为学分制,每周上课1小时为1学分,初中毕业需
修满180学分。民国18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改公民为党义;外国语学分初中减少,
高中增多;初中增设党童军,高中增加军事训练。民国21年,颁布《正式课程标准》取消学分制,恢
复课时制;改党义为公民,内容有党义、道德修养、政治、法律及经济等教材;初中外国语确定英语
为三年必修课程;初中自然改为分设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初中工艺改为劳作科(含工艺、农业、
家事等);高中取消选修科目,加强语文、数学及史地教学。民国25年,初级中学开课15门:公民、
体育及童子军、国文、英语、算学、生理卫生、植物、动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
每周总课时31节。高级中学共开16门:公民、体育、军训、国文、论理、英语、算学、生物学、化学、
物理、本国历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图画、音乐等,每周总课数30节。民国28年,高中课程设有
公民、国文、英语、算术、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体育、劳作、图画、音乐、生理卫生、军事训
练。各校初中的课程也大致类此,但无军事训练,另设政治讲话或童子军。1940年,为适应抗日
战争需要,黄岩县各校初、高中均加设了战时后方服务,每周2课时,抗日战争胜利后废去。1949
年秋季,各校废除公民、童子军和军事训练等。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