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自然灾异志
P. 136

发区域为浙北和浙东沿海地区。





                                          一、龙卷风特征







                                          (一)次数






                                         唐光化三年(900年)至2010年,共记录龙卷风163次,其中,唐至元代7次、明38次、清



                                52次、民国时期3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3次。最多年份为1996年7次,其次1984



                                年、2003年各有6次,此外,明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清康熙八年(1669


                                年)以及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4年各有3次~5次。以月份统计,全年各月均出现


                                过龙卷风,以春末至盛夏居多,计4—8月(约农历三至七月)发生次数占全年记录的78%,其



                                 中七八两月(农历六至七月)占53%的比例。





                                          (二)生消





                                         龙卷风生消倏忽,现代灾情调查龙卷风一般持续数分钟,而古代地方志记述有的达“半时



                                许”,如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海盐县出现龙卷风,“五月十三日午后,六里堰有龙尾下垂,陡


                                起大风,龙气嘘吸,万瓦随之上下,半时许始息,居民有死伤者”①。据1970年9月18日临海、



                                 1994年9月5日定海、2000年7月10日椒江等灾情调查,龙卷风最长持续时间约15分钟。





                                          (三)分类





                                         浙江龙卷风分水、陆二类,在163次记录中水龙卷占21例,其中发生在太湖4次、钱塘江及



                                乐清江中各1次、海龙卷15次。其生成同样分属大陆与海洋两类天气系统,前者由飑线、局地


                                积雨云以及冷空气前锋的对流气团扰动等引发,常伴短时雷电、狂风暴雨或冰雹等,多发生于午



                                后至夜间时段;后者系东风波、海洋热带云团和台风活动等造成,此类龙卷风在历史记录中超过



                                30例,占总数的18%以上。《温州府志》记载,“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八月,龙自海起,平阳五


                                都叶洋拔神祠,至四都西浦,拔民居十八家,压死二人”②,即为海龙卷登陆造成的灾害。





                                          二、龙卷风述异








                                          (一)多龙卷风现象





                                          浙江历代地方志记载同时出现两条以上龙卷风18次,其中10次明确记载龙卷风条数,


                                余叙述为“群龙交斗”或“龙斗”。所见多龙卷风现象绝大部分与水体相联系,18次记录中属




                                于海龙卷和太湖、江中龙卷10次,见于嘉兴、湖州、上虞、宁波、温岭等沿海或濒临太湖地区7


                                次。一次最多龙卷风10多条,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出现在嘉兴南方;其次为太平县,同时







                                       ① 〔清〕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三《祥异》。

                                       ② 〔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七《祥异》。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