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0 - 自然灾异志
P. 140
第 四 节 冰 雹
冰雹属局地性灾害,全省包括海岛皆有出现概率,多发生于春季至初夏时节,由此时冷暖
空气相摩相荡、锋面活动交会频繁所致。历年雹灾以杭州、湖州、金华、衢州、丽水等地居多,
降雹云团移动方向大多由西至东或从北往南。雹粒直径多数小于2厘米,最大雹径达10厘
米以上,可称“雹大如拳”。一次雹灾范围多数自一二村落至数乡镇不等,而强烈飑线系统所
致的大范围降雹,雹灾带长度常超过100千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一、降雹次数
( 一)记录
浙江历史降雹记录共586次,但北宋之前仅见有两次,均为晋代记载:“太兴三年(320
年)三月,海盐雨雹”①,“太元二十年(395年)五月癸卯,上虞雨雹”②。至南宋建都杭州,始有
较密集的冰雹记录,计建炎元年(1127年)至祥兴二年(1279年)的153年中见冰雹91次,内
86次记录来源于《宋史》。但元代雹灾,也只见于《元史》中的两例记载:“大德四年(1300年)
三月台州临海县风雹”③,“元统元年(1333年)三月戊子,绍兴萧山县大风雨雹,拔木仆屋,杀
麻麦,毙伤人民”④。明清时期,《浙江通志》和各府、县志为保存自然灾害记录的主要载体,明
代冰雹记录71次、清代199次、民国时期38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0年,均见气象
观测和灾情调查报告,累计冰雹记录183次。因降雹具局地性质,常规气象台站的冰雹观测
记录与实际降雹次数之间或存在数倍之差。
(二)频率
降雹年际间差异甚大,历史时期年降雹记录有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5次、隆兴二年
(164年)7次、嘉泰元年(1201年)5次,清同治十年(1871年)8次、十一年7次,民国12年
1
(923年)6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0年,全省年均冰雹3次,以20世纪末和21世
1
纪初两个年代为多雹时段,计1991—2000年平均降雹3.9次/ 年,2001—2010年平均降雹
6.5次/ 年,其中2002年最多达14次,2003年亦达12次记录。
浙江全年各月均可见降雹现象,多发生于春、夏二季。历史时期记录使用农历记载,计农
历二月至七月降雹频次占全年的82.3%,以三月最多,次多月为初春二月;其中,二月至四月
合计达58.2%的比例,即该时期年均一半以上的冰雹都发生在初春至初夏季节。1912—
① 《晋书》卷二十九《五行志》。
② 《晋书》卷二十九《五行志》。
③ 《元史》卷五十《五行志》。
④ 《元史》卷五十一《五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