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2 - 自然灾异志
P. 142

在沿海平原,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温黄平原的历史雹灾记录明显多于温瑞平原。

















































































                                        图5-3-4-1  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2010年浙江雹灾记录次数分布图(据全省地方志记载和浙江省气

                                象局提供的灾情调查档案资料)


                                         说明:凡记载雹体超过5千克,雹大如斗和雹径20厘米以上者,皆统计为巨雹。








                                          (二)路径和雹带





                                         冰雹移动路径与天气锋面扰动、飑线以及局地热雷雨一致。雹源有自邻省安徽、江西等



                                移入,但大部分产生于省内,移向皆呈自西至东或自北而南趋势。图5-3-4-2显示1960—1977


                                年绍兴县10次降雹过程的移向,反映出雹带的东向或南向走势。历年降雹带范围差异甚大,



                                一般长从数百米至数十千米,宽自数十米至数千米不等;严重雹灾的雹带范围多连续数十里



                                或覆盖方圆数十里,清乾隆三年(1738年)浙江布政使张若震奏称:同年九月,湖州府归安、乌



                                程二县(皆撤并入湖州市)大风雹,雹带“约长三四十里,阔三四里不等”。①产生于省内的冰


                                雹多与地形有关,凡地形适合气流强烈辐合抬升,易形成积雨云的山区皆可视为雹源。而全



                                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故历来致雹多地形性因素,如天目山、括苍山、四明山等山脉东侧多



                                历史雹灾记录,最长雹带波及海岛地区。仙居县安岭乡系括苍山著名雹源之地,积雨云移动



                                循南、北二路影响下游地区,分别经椒北和温黄平原入海,1987年3月14日最长降雹带延伸







                                       ①  清浙江布政使张若震奏折,见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22页。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