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自然灾异志
P. 214
合所引起,出现频率最少的是温带气旋引起的灾害性海浪。
(二)台风浪
台风浪按台风路径分4类。
浙江中部登陆台风。海浪波高以浙中、北部最大,浙南较小,波型为以风浪为主的混合
浪。嵊山海域平均波高4米~6米,最大4.2米~7米,周期8.4秒~10.4秒。大陈海域平均
波高6.1米~9.1米,最大6.6米~12.8米,周期9.6秒~15.2秒。南麂海域平均波高3.3
米~5米,最大3.8米~6米,周期6.5秒~10.4秒。
温州以南登陆台风。大浪浪向与风向基本一致。浙北沿海以风浪为主,浙中南多为风涌
混合浪。嵊山海域平均波高2.4米~7.2米,最大2.7米~7.5米,周期6.1秒~18.8秒。大
陈海域平均波高3米~12.5米,最大3.6米~14.4米,周期9.3秒~15.3秒。南麂海域平均
波高3.8米~8.7米,最大4.2米~10米,周期9.1秒~13秒。
近海北上台风。在浙江海域引发的大浪,具体因台风强度及北上路径远近而不同,一般
12级台风距大陆海岸线300千米~500千米,近海出现以涌浪为主的混合浪,嵊山海域平均
波高5.3米,最大3.5米~6.5米,周期10.6秒~11.7秒;南麂海域平均波高2米~4米,最
大2.4米~4.5米,周期6.4秒~7.2秒;滩浒和乍浦海域平均波高分别为2.9米、0.8米。台
风中心紧贴沿海北上造成的影响严重,嵊山海域平均波高6米,最大10米;大陈海域平均波
高8米,最大10米,周期10秒;南麂海域平均波高4米,最大4.5米,周期6.4秒。
浙江以北登陆台风。这类台风出现的频次较少,海浪影响也不严重。比如,1977年第8
号台风登陆崇明岛,滩浒海域平均波高2.7米,嵊山海域平均波高4米,大陈海域平均波高
2.7米,南麂海域平均波高2.2米。
二、海难事件
浙江古代海洋捕捞、海上贸易、水师巡洋等海事活动频繁,但保存灾异记录未及陆上丰
富。南宋初在舟山海域发生几乎改写中国历史的事件,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军追击高
宗御舟,至舟山崎头洋为大风浪所阻,危急之际使宋军得以乘间调集大舶,击退金兵。元代开
辟海上漕运,宁波、台州、温州三地皆有船帮参与,但风浪等造成的船只翻沉事故频出,每年平
均损失11粮以10多万石计。而有关海上贸易的海难事件历来不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六月,日本来浙商船4艘,唯一舟到达宁波,余皆沉于风浪;延祐四年(1317年)十月,南洋
婆罗国商民在海上遭遇风浪,幸存14人漂至温州永嘉县。明洪武五年(1372年)八月,高丽
国使者船被风浪毁坏,溺死39人,有113人漂至嘉兴沿海获救;弘治八年(1495年)秋,平阳县
出海官兵救助海难商民20余人,因语言不通,国籍不知;嘉靖六年(1527年)三月,定海卫官
兵救助朝鲜国遭风浪遇险17人。明清鼎革之际,郑成功在浙闽沿海坚持抗清,但常被飓风等
不测因素制约,明军战力屡受灾害性海浪损折。清代浙江海域渐入多事之秋,侵略与反侵略
以及官兵、海盗与难民等诸多矛盾交织,海难事故更屡见不鲜。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
月,平阳县沿海渡口大风浪沉船,溺死50余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及乾隆元年(17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