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5 - 自然灾异志
P. 215
清廷两次下诏优恤浙江巡海官兵遇风浪死亡者。乾隆九年四月,苏松水师运粮往福建赈饥,
在温州凤凰洋遭遇风浪,沉失粮米550石;乾隆十七年,由浙江往福建调拨储备粮,船至瑞安
洋面被风浪打沉,粮米漂失无存。乾隆年间,浙江巡洋官兵常有海难事故发生,屡见《清实录》
记载,其中乾隆五十四年七月初九日黄岩镇出洋巡哨官兵33人驾双篷船一艘,夜间在台州湾
东矶岛海域猝遇暴风大浪,漂去无踪,此后在相去300千米外的长江口外吕泗洋面发现无桅
船身一只,板上刻有“黄标左营”字样,乘浪漂淌,船内空无一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七月
十七日,海上飓风大作,有海盗船被风浪推至台州龙门列岛浅水处,缉获盗众55名。道光十
一年(1831年)六月,温州磐石洋有外国商船,风浪中淹死甚多,沉没货物以数万计。光绪二
十八年(1902年)三月初一,清廷诏令抚恤在浙江海域遇大浪漂流的朝鲜难民。
民国时期,在浙江海域遭遇灾害性海浪的翻沉船只事故每年皆有发生,尤以台风海难事
件最为严重,损失生命财产无以数计;其他因温带气旋、海洋低气压和冷空气大风造成的灾害
性海浪事故亦不断发生,如民国37年(1948年)2月,玉环“新建顺”80吨木帆船在渔山海域
沉没于风浪,溺死23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海洋建设事业逐步发展,灾异监测记录亦渐趋完整,严重
台风造成的海洋灾难损失得以逐渐减少(见本志第一章《台风》),但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冷空
气等猝发大风导致的海洋事故仍续有发生。最大海难事件为1959年发生的吕泗洋事件,自
后海洋安全管理不断加强,预警、通讯、海上救助能力渐次提高,事故发生率得到较大程度的
控制。1952—2010年,浙江海域除台风外,灾害性海浪翻沉或失踪船只1217艘,溺死或失踪
3006人。历年主要事件发生79起。
1952年2月,坎门钓船在披山渔场因风浪沉船16艘,溺死60人。12月2日,浙江海域
出现寒潮大风,翻沉船只17艘,死亡30人,失踪24人。
1954年5月14日,浙江海域风力突增至北到东北风7级,阵风8级~9级,沉损船只103
艘,溺亡197人;其中,在猫头洋、披山洋和大目洋翻沉温岭网对船7艘、坎门渔船15艘,遇难
82人。
1955年2月19日,大陈渔场寒潮大风8级、阵风9级,掀翻温岭渔船6艘,死27人;玉环
渔船翻沉23艘,溺毙53人,另一大钓船南漂,失踪32人。3月12日,又受寒潮影响,浙中南
海域风力7级~8级、阵风9级,沉船41条,共死亡139人;其中在大陈渔场沉没温岭渔船8
艘,罹难36人;翻沉坎门小钓船12艘,溺死73人。
1957年9月17日,浙中南海域阵风8级,风浪损船243条,死亡49人,失踪28人。12月
12日,江淮低压进入黄海,浙北海域大风增至阵风9级,嵊山箱子岙沉船102条,死亡15人。
1959年4月11日,长江下游低压发展,吕泗渔场东到东南风8级~10级(据渔民反映,
有10级~12级),大风浪翻沉浙江渔船278艘,死亡1479人;其中,舟山沉没渔船230艘,损
坏1881艘,死亡渔民和职工1178人,受伤772人。12月2日,江淮低压入海增强,浙北海域
阵风8级~9级,花鸟山大风浪撞沉船只54艘,死亡36人;8日,东海低压发展,大风浪致浙
北海域沉损船只29艘,死亡7人。
1961年5月3日,黄海低压强烈发展,浙北海域出现阵风11级的西北大风,吕泗渔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