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6 - 自然灾异志
P. 266
震台网建设。2000年,开始地震前兆台站的数字化建设;至2001年11月,完成宁波、杭州2
个地震台的技术改造和新增数字地震前兆观测项目5项;并逐步建成台网中心,通过电话线
路从各台站自动接收和储存数据。至2002年4月,建成浙南地区5个数字化地震子台;杭
州、湖州、宁波、新安江、嘉善、瓶窑、湍口7个地震台站,安装地形变、地下水、电磁波等10个
新增数字前兆监测项目,并产出数据。至此,浙江已形成覆盖全省、拥有17个子台的数字遥
测地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达到浙北M L1.5级、浙南M L2.5级水平。
一、地震分布
浙江地震分布的地质构造背景,以江山—绍兴断裂带为界,分为两个Ⅰ级构造单元,断裂
带西北为扬子准地台,断裂带东南为华南褶皱系;在此基础上再分4个Ⅱ级构造单元。进入
新构造运动以来,地质出现大面积隆起、掀斜、沉降以及火山喷发等,塑造了新的大地轮廓。
其中,在地层隆起过程中,浙中南部以抬升运动为主,浙北则趋于相对沉降,中强地震即主要
发生在沉降区内;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分区界线以及新老断裂带附近亦为历史地震多发区域。
(一)地震区域分布
分浙北(北纬29.5度以北)、浙中(北纬28度~29.5度)、浙南(北纬28度以南)3个活动
区。浙北属于华北地震区、冀鲁豫地震亚区、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具有发生5级~6
级中强地震背景,历史5级以上的地震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杭州湾、苏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
频度高于浙中南。浙北地区自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共发
生大于或等于4 3/4级地震7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次,最大震级5 1/2级;光绪二十七年以
来发生4级以上地震6次,最大M4.6级、M L4.7级。
浙中南地区属于华南地震区、大巴山—南岭地震亚区、富春江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主
要出现在温州、庆元地区。历史上共发生大于或等于4 3/4级地震3次,为明万历二年(1574
年)庆元5 1/2级地震、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温州和同治五年(1866年)景宁的4 3/4级地震。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来发生的较大地震有:民国6年(1917年)3月1日庆元—景宁4.5
级地震、民国15年6月29日浙闽交界以东海域5.5级地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60
年平阳以东海域5.0级地震等。
全省历史地震活动水平的记载,浙北地区远高于浙南、浙中地区;浙南地区地震活动强度
高于浙中地区,但频度低于浙中地区。从现代地震活动水平的记载看,浙北地区高于浙南、浙
中地区,而浙南地区与浙中地区基本相当。从时间进程上的规律看,浙南地区地震活动表现
出较好的承接性,平静—过渡—活跃的周期性特征明显,而浙北地区的周期性特征较难辨认。
( 二)地震与断裂分布
境内主要大断裂带有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3组,其中以北东向断裂占优势。这3
组断裂带基本控制了浙江省的地震活动,历史上较大地震几乎都分布在这几条断裂带上,也
有部分出现在断裂带的交会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