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1 - 自然灾异志
P. 261
(五)沉降逐渐减缓期(2006—2010年)
2006年以后,及时推进地下水禁限采措施,区内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至2008年,地面
累计沉降量大于100毫米的沉降面积3664平方千米,占杭嘉湖平原面积的56%,海盐武原镇、
平湖当湖镇的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为1189毫米和1042毫米,嘉兴市沉降中心为912
毫米。地面沉降量大于10毫米和30毫米的面积分别为1348平方千米、330平方千米,均比
2006年减少40%左右。其中,嘉兴王江泾、桐乡屠甸一带,地面沉降速率减小幅度最大,王江泾
一带2008年地面沉降速率30毫米左右,较2007年减少40毫米;桐乡屠甸2008年40毫米等值
线也消失了,年最高地面沉降量已经降至34毫米;嘉兴城区、平湖城关、海盐百步等地都有不同
程度的减缓。但是,平湖市的广陈、全塘、新仓、黄姑一带由于地下水开采量仍未减少,2008年地
面沉降速率仍然较大。2010年,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较为严重的地区为海盐武原、海盐百步、
平湖广陈、嘉善天凝一带,年沉降量均大于40毫米。杭嘉湖平原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为
1204毫米(海盐县武原镇),与2009年持平;计沉降大于50毫米面积4200平方千米。
三、宁波平原
宁波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后期,进入地下水大量开发阶段,
嗣后于1964年出现区域性地面沉降。随着地下水开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
地面沉降加剧,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经历了地面沉降初期、发展期、基本控制期3个时段。
(一)地面沉降初期(1964—1977年)
1964年以江北孔浦、江东张斌桥为中心的地下水位漏斗初步形成,地面沉降也随之出
现。至1977年,地面沉降漏斗东近矮柳,南靠大朱家,西至西门口,北进压赛堰,漏斗面积大
于42平方千米。孔浦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145毫米,沉降速率大于15毫米/年。
(二 )沉降发展期(1978—1985年)
1978年起,宁波城区纺织、化工等行业地下水开采量迅速增加,地面沉降速率加快,沉降漏斗
逐渐向外扩展。至1985年,形成以江东和丰、张斌桥和江北孔浦为中心的整个城区地面沉降漏
斗,漏斗面积90.8平方千米。和丰漏斗中心累计沉降量320毫米,沉降速率达35.3毫米/年。
(三 )沉降基本控制期(1986—2010年)
1986年起,宁波市政府对地下水实施计划开发,地下水开采量下降,水位回升,地面沉降
有所缓和。但地面续有下沉,沉降漏斗仍然扩展。同时,随着城市化建设规模扩大,进程加
快,工程性地面沉降也逐渐加剧,市区地面沉降继续发展,沉降漏斗不断向外扩展。
20世纪,宁波市地面沉降漏斗区内,仅分布江北孔浦—江东和丰、江东张斌桥两个小漏
斗。20世纪末以来,沉降漏斗区内相继形成江东仇毕—姜家陇、傅家塔—潘火、江北马径—
薛家河斗、鄞州布政—詹家塔等多个地面沉降小漏斗,这些小漏斗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