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1 - 自然灾异志
P. 301

虫暴发成灾。2003年,龙泉的龙南、城北、住龙、兰巨、岩樟、宝溪等乡镇都有成片柳杉林被危



                                  害枯死,尤其是村落旁的柳杉古树损失严重,大量幼虫还污染山区水源;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亦受到柳杉毛虫侵袭,保护区内的上风香、大湖、金针湖3林区的2839亩柳杉林


                                  均遭虫害,平均虫口密度高达503条/株;是年全省柳杉毛虫发生面积14.15万亩。2004年略



                                  有减少,全省发生面积10.83万亩。2005—2010年,柳杉毛虫经过多年治理,虫口密度明显


                                  下降,发生范围缩小,危害减轻,全省年均柳杉毛虫发生面积减少至1.8万亩。





                                           (八)日本松干蚧






                                           日本松干蚧为同翅目珠蚧科昆虫,雌性成虫体长2.5毫米~3.3毫米,1年发生2代,以1


                                  龄寄生若虫潜于树皮裂缝内越冬或越夏,为害松科植物。该虫繁殖力强、寄生部位分散、传播


                                  途径广,一旦发生,就难于根除。松树被害后枝干下弯,针叶枯黄,逐渐干枯或引起松干枯病,



                                  继被害虫侵入而大面积死亡。



                                          日本松干蚧的自然传播主要是初孵若虫,以300米内为最有效的自然扩散范围;远距离传


                                  播则通过携带虫体的松苗、松枝、原木等人为造成。由于境内马尾松纯林分布广泛,有利该虫扩



                                  散蔓延;同时虫体小且隐蔽,除显露期外难以发现,故潜伏为害较大。1965年在杭州市西湖区



                                  首次发现日本松干蚧为害,并有松树死亡。1975年,西湖区清理砍伐死树,死树经济损失数百


                                  万元。1980—1983年,经浙江省森林病虫普查发现,日本松干蚧在杭州西湖、萧山、富阳、余杭、



                                  临安、绍兴、诸暨7县(市、区)皆有分布,发生面积66.6万亩,其中受害严重松林9.52万亩。



                                  1984—1987年,在原发生周边地区进一步开展虫情调查,发现德清县三桥乡、城郊等有新分布危


                                  害。1987年,日本松干蚧分布全省8县(市、区),面积近70万亩,为发生高峰期。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实施综合防治,疫情扩散趋缓。1998—2003年,防治日本松


                                  干蚧列入省级工程治理项目。通过改造虫源地、封山育林、保护天敌、合理化防治等综合治理



                                  措施,虫情得到有效控制,除个别新发生地区如金华等地一些危害较重林分外,大部分林分都



                                  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局面。2003年,全省日本松干蚧发生面积降至6.04万亩,重度发生面


                                  积402亩;至2010年,全省发生面积减少至0.62万亩,主要分布在绍兴、杭州等地,无重度发



                                  生情况。





                                           (九)红棕象甲





                                          红棕象甲又称锈色棕榈象、椰子隐喙象、椰子甲虫、亚洲棕榈象甲、印度红棕象甲等。鞘


                                  翅目象虫科棕榈象属昆虫,成虫体长19毫米~32毫米,宽6毫米~16毫米,体棕红色;老熟



                                  幼虫体长40毫米~45毫米。原产于南亚,起源于印度,进入中国后,早期皆在南方各省,未



                                  过北回归线。随着城市绿化大量移植南方棕榈科植物,红棕象甲向北迅速扩散,属2003年国


                                  家林业局公布的233种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之一,也是2005年国家林业局新发布的19种林



                                  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主要寄主为棕榈科植物。



                                           2007年10月,浙江省首次在丽水市调入的加拿利海枣上发现疑似虫害,部分植株已被


                                  害致死。害虫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润志实地调查采样鉴定,确诊为红棕象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