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7 - 自然灾异志
P. 317
年,普遍流行各县,共发病猪90多万头,发病率18.75%,死亡26.51万头,死亡率5.52%。
1953年,全省猪丹毒发病25.5万头,发病率4.13%,死亡14.33万头,死亡率2.23%;其中,
浦江县发病约2.85万头,死亡约1.91万头;同年6月,浙江省农林厅将诸暨、义乌、金华、浦
江、兰溪、永康、汤溪和乐清等县列为猪丹毒重点区。诸暨县有22人因剥食病死猪肉而感染
丹毒。1954年,全省发病16.24万头,发病率2.27%,死亡6.55万头,死亡率0.92%;其中象
山县死亡生猪1.05万头。1955—1957年,全省猪丹毒发病率在1.5%~2.0%之间,每年死
亡猪约5万多头。20世纪60—70年代,该病年年发生,部分县流行,其中1965年、1973年和
1974年,全省发病率在0.5%左右。1965年,嘉兴县30个公社中有9个流行、21个散发猪丹
毒,病猪约1.4万多头;长兴县有26个公社的约1.29万头生猪发病。1972年丽水、1975年
建德和海宁、1976年萧山等县全年生猪发病皆在0.30万头左右;1976年泰顺、1980年平阳
等县生猪发病皆达万余头。80年代,该病仍在全省散发;其中1981年全省猪丹毒发病率
0.23%,其余年份均在0.12%以下;但温州瑞安、瓯海、永嘉、泰顺等县(市)呈地方性流行,年
发病率常超过1%。1991—2010年,猪丹毒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全省偶见散发。
(八)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猪发病称仔猪副伤寒,民间亦
称“槽头瘟”“肠热症”。
猪沙门氏菌病在20世纪10—40年代已在各地发现流行,50—80年代,全省历年呈散发
或局部流行,大部分县几乎连年出现散发性疫情。1958— 1989年,累计报告全省病死猪
170664头,年均5333头。其中,1958年温岭县有1500余头仔猪发病,死亡过半;富阳县40
个公社192个生产大队有病猪2473头,死亡519头。1959年,嘉兴县各公社牧场病猪共
16000余头,死亡1200头左右。1987—1989年,年发病率超过0.1%的有72个县次,超过
0.5%的有19个县次。1990—2010年,偶有养猪场发生该病。
(九)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发的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猪发病称猪肺疫,民间俗称“锁喉
疯”。
民国时期见有流行。民国11年(1922年),诸暨枫桥镇彩仙村10余农户的猪因该病死亡
20头。民国25年遂昌县调查:每年因“锁喉疯”死猪5000头左右。民国28年调查:猪肺疫在
永康、缙云、东阳、丽水、松阳、景宁、青田一带传染极广。
1950年,象山县有42个乡278个村1543头生猪感染猪肺疫病,死亡1060头;其中在丽
水至靖居公路沿线流行,死亡生猪1500余头。1951年,省畜牧兽医工作总结称:发生猪肺疫
有杭州市、杭县、临安、余杭、永嘉、平阳、泰顺、瑞安、镇海、松阳、缙云等县(市)。1953年,全
省有33个县发生该病;据萧山、富阳、临安、淳安、象山、瑞安、乐清、永康、东阳、武义、庆元、遂
昌、缙云、安吉、平湖、上虞16个县统计,发病率高达0.87%;仅丽水、遂昌、缙云3个县死亡生
猪6386头;平湖县死亡1573头,占饲养量1.16%。1958年,全省疫情又趋严重,全年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