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9 - 自然灾异志
P. 359
日至12月4日出现长达50余天的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其中连阴雨时段为10月14— 25
日、10月28日至11月2日、11月6—21日、11月26日至12月4日,阴雨日数之多为历年同
期罕见;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滞田晚稻倒伏,谷穗发芽,已割晚稻因无法翻晒而霉变,全省
经济作物和秋收冬种皆受严重影响。2002年又出现罕见阴雨天气,3月21—29日、4月16—
27日、4月30日至5月23日的3次长连阴雨过程,导致浙中北地区春粮、油菜、西瓜等严重
减产,蚕丝、盐业、水果生产遭受重大损失;舟山市原盐生产因持续阴雨,比上年同期减产
12274吨,减幅达47.9%。2009年2月14日至3月7日,全省先后出现连阴雨天气,浙中北
大部地区雨量比常年同期多出1倍~3倍,并伴有局部冰雹,田间作物渍害严重,嘉兴地区因
阴雨寡照损失农业经济530万元以上;7月22日至8月15日,出现少见的盛夏连阴雨天气,
全省平均雨量337.4毫米,创历年同期最高纪录;其中7月21日至8月10日全省平均日照
日数72.8小时,亦创历年同期最少纪录。2010年2月24日至3月7日,各地先后出现连阴
雨天气,其间大雨、暴雨累计188站次,全省平均雨量183.6毫米,创历年同期最高纪录;浙北
地区汛情尤为严峻,内河和钱塘江水位皆超过或接近警戒水位,大中型水库蓄水率达90%,
杭州市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防御措施;嘉兴市受淹农田52万亩,农业经济损失1.99亿元。
( 二)最长无雨记录
历史记载的“不雨”,指某时段雨量极其稀少或连续无雨,浙江境内最早记述见《三国志·
吴书》载:吴嘉禾五年(236年),从去冬十月不雨,至于夏;永安元年(258年),从八月起天气阴
沉,不雨40余日。作为古代灾异项目,不雨灾害即旱灾,但记录异常现象更多符会警喻时政
之意,如宋淳熙十年(1183年)“七月乙丑,以不雨决系囚”等。①自三国至清代,境内历代长时
间无雨记录122例,北宋以前仅见4例,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后渐多,至15—19世
纪始形成有比较意义的古代记录;计15世纪记载不雨灾异15例、16世纪24例、17世纪29
例、18世纪11例、19世纪22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境内世纪尺度的极端降水变化趋势。多
数出现在下半年,占89%比例,其中5—7月占54%,记载特点主要与大田农作物需水期或需
水敏感期有关。无雨持续时间记录大多以月计,少数有具体起止日期;统计一次过程平均4
个月,最短1个月,最长达11个月以上。历代记载持续6个月或100天以上的主要无雨
灾异: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浙东、浙西自去冬不雨,至于夏秋。开禧元年(1205年)夏,浙
东、浙西不雨百余日。元至元二年(1336年),江浙旱,自春至八月不雨,民大饥。明永乐二十
一年(1423年),温州自秋至明春不雨,晚禾无收,早秧不栽,民食草根木皮殆尽,死者枕藉于
道。正德三年(1508年),宁波自六月至十二月不雨,兰溪自五月至十二月不雨,永康自五月
至十月不雨,岁大荒,饿死无数。正德十一年及嘉靖三年(1524年),桐庐县皆自五月至十一
月不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溪县自五月至十月不雨,五谷颗粒无收。崇祯五年
(632年),遂昌自七月至次年二月不雨,疫病流行。崇祯八年,开化县自五月至十月不雨,秋
1
① 《宋史》卷三十五《孝宗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