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4 - 龙港镇志2009
P. 394

- 352-                             龙港镇志


                   稻区耕作制度         据史料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水稻间作、一年夏秋两熟
               的耕作制度已初步在本地形成。 至明代,水稻间作栽培技术日趋完善。 明隆庆《平阳县
               志》记载:“春分平田、浸种、下秧、通田。 春夏之间先分早秧插田,疏其行列,候数日后乃

               插晚秧,曰补晚。 浃旬余而耘。 旱则手车引水灌之 。 及秋而获毕,比竹荡取河泥壅之,去
               早稻根以培晚稻而摝之,及冬而获,名曰双收之田……收获俱毕,随三犁之,曝而粪之,
               以待来年,则土膏而禾盛。 ”这种水稻栽培方法一直沿用至民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断改革水田耕作制度,推行多熟制。 1953 年开始,县政府提出

               水稻“三改”耕作制。 即改间作稻为连作稻,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改一年一熟为两熟或三
               熟。 1958 年下半年起的“大跃进”时期,不顾客观条件,强调一律推行连作稻,结果因受
               水利、劳力、肥料和栽培技术等配套措施限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的贻误了插秧季
               节,出现减产。 此后,因地制宜,调减连作稻种植面积,同时推广草子绿肥种植面积和水
               稻矮秆良种。 20 世纪 70 年代,扩大春粮面积,改两熟制为三熟制和老三熟为新三熟制。

               到 1978 年底,境内水田形成以连作稻为主体,以冬季粮、油、肥作物复种轮作为基础的
               一年三熟或两熟种植制度。
                   80 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按照市场需求,调减经济效益较差的春粮和

               绿肥种植面积,发展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 1993 年开始,随着粮食市场放开,水稻种植
               转向“一优两高”发展。 按照“调冬、优夏、稳秋”思路,把重点放在冬作,把质量重点放在
              “夏作 (早稻)、秋作(晚稻)”。 经过多年探索,从而突破水稻种植结构“肥—稻—稻、麦—
               稻—稻和油—稻—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多熟制为基础,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粮、
               菜、饲、经、特相结合的有弹性、有应变能力、有竞争效益的新型种植结构模式。 优化后

               的高效益种植结构特点是:前后作搭配合理,土地利用率高;组合方式多,可供选择余
               地大;配套技术全,应变能力强;市场需求广,经济效益高。
                   品种布局 早稻品种 民国时期,水稻品种变化不大。 解放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
               善、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境内水稻品种不断更新换代。

                   民国初期,旧志载有早稻品种 6 个,其中糯稻 1 个。 40 年代和解放初期,早稻多为
               早京秋、宁波秋等高秆、耐瘠、低产品种。 1952 至 1960 年,逐步推广“503”、南特号、南特
               16 号、陆财号、莲塘早和江南 1224 等良种,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但仍属高秆品种,不
               耐肥,易倒状。 1956~1960 年,曾试行籼稻改粳稻,先后从北方引进芒沙粳、原子 2 号、

               熊交、陆羽、卫国等早粳品种,均因受日照、温度影响而提早成熟,产量比籼稻还低。
               1960 年开始试验高秆改矮秆,引进矮脚南特号,表现出耐肥、抗倒、高产,一般亩产 300
               至 350 公斤,高的可达 500 公斤,因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 1965 年成为早稻当家品
               种。 后又引进团粒矮、矮陆财等矮秆品种。 至 1966 年,境内实现早稻矮杆化。 1969 年,

               局部地区流行稻瘟病,为抗御病害,70 年代先后推广早丰收、二九青、朝阳 1 号、青小金
               早、珍汕、圭陆矮 6 号、圭陆矮 8 号、龙革 16 号、龙革 113、珍龙 13、温珍、温革、先锋 1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