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5 - 龙港镇志2009
P. 395

第十二篇 农 业                                 - 353-


               号、庆丰 10 号、广陆矮 4 号、胜龙、红梅早、珍圭 51、红珍、军协、温选 、绍糯等品种,其
               中早熟品种以二九青、早丰收为主;中、迟熟品种始以珍汕为主,后以温选青当家。 1973
               年,湖前公社西桥大队试种温选青 2.8 亩,平均亩产达 667 公斤,轰动全乡,不推而广,

               但米质太差,被逐渐淘汰。 70 年代后期和 80 年代,早稻种子从两个方面进行开发:一是
               常规品种,先后试种、推广青秆黄、早灿 143 选、竹科 2 号、竹菲 10 号、二九丰、矮青 3
               号、庆莲 16、沪红早 1 号、温 189 和浙 852 品种。 其中青秆黄一度成为当家品种,后因种
               性退化,被三九丰和沪红早 1 号所取代;二是杂交早稻,1975 年试种组合有南优 2 号、

               矮优 2 号和威优 2 号等,这些组合属中籼类型,产量虽较高,但生育期过长,不久停止
               试种。 1983 年引进威优 35、威优 64 和威优 77 等组合,仍属迟熟品种,也难以推广。
               1987 年以后,引试早熟组合汕优 1035,中熟组合威优、协优、汕优 48—2、威优 1438、威
               优 2116、汕优 331、汕优浙 3 号等,至 1990 年认定协优、汕优 482、仙优华联 2 号等适于
               境内种植,杂交早稻才趋于稳定。 1992 年引进浙农 8010,表现抗瘟性强、高产、米质优,

               种植面积迅速发展,成为当家品种,压缩了青秆黄、二九丰、泸红早 1 号等品种的种植
               面积。 1993 年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优化水稻品种结构,引进嘉兴香米、黑宝、泰国香
               米、香优早、中优早 2 号、中优早 3 号、舟 903、丝苗等 8 个优质米品种试种,均因产量

               低,未被大面积推广。 1994 年引进的浙 733 与浙农 8010 并肩为主栽品种。 1995 引进推
               广优质米品种丝 2 号试种,表现高产、抗病、熟适中、食味佳,至 2000 年成为当家品种,
               逐步淘汰了浙农 8010、浙 733 等品种。 2001 年后引进嘉早 935、嘉早 312、嘉 9708、浙鉴
               21、浙农 7 号等品种,以嘉早 935、中丝 2 号为主栽品种。
                   晚稻品种       民国时期,作为间作晚稻的品种有白芒晚、乌芒晚、坟头京、三百粒、阳

               下点、十袋靠、三日齐、荒四百、蒲鞋京、白芒糯等 40 多个。 因长期种植,退化严重,一些
               稀有品种如有香谷、无宝糯均已绝迹。 据民国《平阳县志》载,香谷一名过山香,“以一二
               合杂他米炊之,满甑皆香”。 50 年代初期,晚稻品种大多从农家品种优选而来,其中有荒
               四百、西瓜红、龙山京、硬头京、三日齐、三百粒、乌芒晚、红芒晚、鸟嘴糯、白壳糯和黄糯

               等。 此后以荒四百、西瓜红及龙山京当家,但也都是高秆品种,不耐肥,易倒伏。 50 年代
               末和 60 年代初,分别从南方引入仙游本和北方新太湖青、猪毛簇等品种,均由于感光
               性差异而未成功。 1963 年开始,采用矮秆中籼品种广场矮、珍珠矮、二九矮作连作晚稻
               载培,获得显著增产,成为当时当家品种。 1969 年、1970 年两年再推广二九多、爱武、矮

               脚硬头京、 珍多晚等品种, 产量虽比二九矮等略高, 但因易于感染白叶枯病而淘汰。
               1973 年前,境内曾盛行“倒种春”,主要品种是温革、温珍和胜龙。 这年又引入早金凤 5
               号,试种表现抗白叶枯病,适应性广,米质也好,种植面积逐年增多。 终因对播种期、移
               栽期要求严格,栽培技术难于掌握, 逐渐为杂交稻所取代。 1975 年开始种杂交晚稻,经

               3 年试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 80 年代后期,播种面积占晚稻 85%左右。 在推广杂交
               晚稻过程中,杂交组合也在变化: 1975~1978 年,以南优 2 号、矮优 2 号、威优 2 号等 2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