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1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041
第四章 救灾、救济与移民 ·973·
拨救灾款121.6万元。
2002年,全年遭受冰雹灾害2次,洪涝灾害2次(6月30日和8月15日),其中“八一五”洪灾最为
严重,给西联乡的石柱源、水碓坑及桃溪镇的大河源等16个村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共造成6人死亡和失
踪,有9100人受灾,倒塌房屋408间,损坏房屋150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500人,其中无家可归1200
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53公顷,冲毁公路33千米,机耕路40千米、桥梁6座、供电和通讯线路28千米,
1乡1镇有线电视、广播线路大部损坏,损坏合计装机1200千瓦的水电站2座,冲毁防洪堤15.8千米、堰
坝24条、渠道15千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199万元。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领导深入灾区,发放
紧急救灾款27.7万元。
8月17日副省长章猛进率民政厅吴桂英副厅长、还有水利厅、财政厅及金华市副市长等领导亲
临灾区勘察灾情,慰问灾民。省民政厅下拨武义县救灾款200万元。是日,中共武义县直属机关工作
委员会、共青团武义县委员会、武义县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出《为西联等重灾区捐赈倡议书》。截
至8月26日止,西联乡募捐办公室共收到武义县捐款48.7万元,大米5596千克、稻谷4288千克、面粉
1000千克、黄豆254千克、衣被5万余套。县外的捐款98万元。是年,分4次下拨救灾款258万元,其中
“八一五”洪灾分两次拨西联乡140万元,拨桃溪镇10万元。
2003年6月24日出现暴雨,桃溪镇大河源一农民被冲走,下落不明。汛期后自6月28日至8月11日,
武义县遭遇了5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天气,高温天气(40℃以上)持续时间达一个多月,旱情极为严
重,据统计,全县受灾人口15.8万人,其中成灾人口12.1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661公顷,其中成灾
面积8887公顷,绝收面积4627公顷;因旱情造成全县4.49万人饮用水发生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达11705
万元。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抗旱工作组,具体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及时下拨救灾款150万
元。省民政厅专门派工作组,分赴武义县西联、坦洪、新宅等重灾乡镇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2004年,发生了旱灾、风雹灾、台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4次,其中8月12日至13日“云娜”台风
灾害最为严重。累计受灾人口15.7万,倒塌房屋566间,其中倒塌居民住房334间,损坏房屋5547间,
损失粮食3562吨,直接经济损失8347.1万元。县政府累计下拨救灾款290万元。
2005年,发生了局部风雹灾、台风灾等自然灾害3次,其中8月5日至6日台风“麦莎”和9月1日至
2日台风“泰利”带来的灾害较为严重。全县受灾人口10.9万人,农作物受灾2400公顷(其中绝收面积
64公顷),倒塌房屋101间(其中倒塌居民住房35间22户),损坏房屋146间。直接经济损失835万元。
累计下拨救灾款231.8万元。
第二节 社会救济
对农村“五保”人员和城镇“三无”人员的救济
1986年,武义县有“五保”对象299户、316人。是年,国家拨出救济经费2.65万元,乡、村两级
集体发给供养费6.8万元,合计9.45万元,年人均为299元。
1987年6月,新宅区宣武乡开展“五保”人员救济费县、乡、村三级负担的试点工作。确定“五
保”人员每人每年的救济费为289元。其中:每人每年穿衣及日常生活费用80元,由县发放;每人每
年医疗费60元,由乡发放;每人每年粮食500斤、柴2000斤及落实好住房;去世后妥善给予安葬,由
村负担。孤儿享受“五保”至16周岁,如连续上学的延至高中毕业。同年7月18日,县人民政府武政
〔1987〕第99号文件,批转县民政局《关于宣武乡“五保”供养三级负担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