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2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132

·1064·第三十二编    科学技术


              元,贫困山区出现了一批万元户。同年,食用菌公司首次出口鲜菇50吨,创汇25万美元。1993年,高
              温菇发展到400万袋,菇农净收益1700多万元,明山乡人均增收330元。食用菌公司出口180多吨,创汇
              50多万美元。
                  1994年,县委、县政府将农业局所属食用菌推广站划归科委管理,同时将茶叶开发移交农业局,

              以集中精力做大两块产业。1995年2月,建立武义县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和食用菌生产办公室,领导小
              组和办公室分别颁发制订了鼓励食用菌的发展政策和规范了菌种生产与供应、原材料组织与销售、产
              品收购等制度。
                  1995年,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组织乡镇领导赴庆元、景宁及福建寿宁考察后,决定引进花菇,次年

              西联乡试养350万袋获得成功。该年,食用菌被列为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县食用菌技术服务公司被
              省政府命名为先进农业龙头企业。1997年,全县放养香菇总量为3650万袋(冬菇2100万袋、花菇800万
              袋、高温菇750万袋),产值超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四分之一,是农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菇农净
              收益近7000万元,产量、产值、菇农收益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1998年后,产业已趋成熟,服务方式由全程服务改为宏观调控。2000年,县食用菌公司随全民企
              业改制注销,积累资产上缴;2002年,县科技局与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武义香菇地方标准》,规范
              监控生产全过程,产业经济增长方式亦由外延扩张转为扩大内涵,以与生态保护相协调。2004年,正
              式确定“控制香菇生产总量,提高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发展节木珍稀食用菌,增加农民收入”的发

              展思路。2005年,全县常规香菇1657万袋(秋冬菇1309万袋、花菇313万袋、高温菇35万袋),节木珍
              稀菌杏鲍菇、秀珍菇229万袋。总产值8506万元,其中出口交货值2500万元。
                  1986年至2005年,围绕食用菌课题,武义的科研单位、农林气象部门、乡镇政府或食用菌企业组
              织了“高温季节栽培”、“周年栽培”、“节木栽培”等33项成功的试验与研究,培育引进品种10余

              个,部分技术已居国内领先地位。近20年的产业发展,使武义数万农户从贫困走向富裕,完成资本原
              始积累后,菇农陆续出县、出省择业发展。境内亦形成了“金星”、“海兴”、“辰谷”三家规模
              化、工厂化生产的食药用菌生产加工企业,涌现了全国劳动模范李明焱(2005年授予)、全国青年星
              火带头人标兵陶金友(1995年授予)等先进模范人物。

                  “科技兴茶”全程服务体系
                  茶叶素为武义主要经济特产,且有相当规模(1982年4212公顷)。由于产品多为烘青,市场价位
              不高,1990年茶叶产量有3325吨,产值仅为1482万元。1984年农业局开始组织“龙井”茶生产,但因
              技术力量不足未及大面积推广,至1990年,年产量为10.5吨,产值87.8万元。

                  为开发茶叶资源加速实现茶叶产品结构调整,实现茶农增产增收,1990年县科委和县茶协组建
              了“武义县‘科技兴茶’全程服务”体系,次年3月即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后简称“中茶
              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产前引进专家技术、产中设点组织培训、产后打通销售渠道的全程服
              务。1991年在云华乡华塘村首开“龙井茶”培训班,中茶所派出4名专家现场面授,制作清明前龙井

              茶,边示范、边炒作、边销售,相同茶草,“品牌”和“技术”使价格提高20倍(每千克180元)。茶
              农纷纷集资请专家继续培训,龙井茶炒制锅从示范班的34只,第二批增加到62只,到结束时增到260只
              (户均1.1只),仅培训班生产的龙井茶就有300千克,春茶一季达1000多千克,产值6万多元,人均70
              余元,全村年产值达22万元,户均860元。次年,华塘村形成了龙井茶市场。

                  华塘办班吸引了十多个乡镇茶农赶赴学艺,并邀请专家到村办班。1992年、1993年,又在俞源
              等16个乡镇设点办班计18期,培训1000余人次。在此期间,桃溪滩余家村又延请了江苏无锡茶叶研究
   1127   1128   1129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1135   1136   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