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23
第三章 街道与镇乡 ·55·
白洋街道前身是邵宅乡、白溪乡和武阳镇一部分。2001年9月建立,与武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合署
办公,系县政府派出机构,驻武义电信大楼。辖4个社区,3个经济合作社,49个建制村。
城东新村是2001年9月从武义县白姆乡海拔964米高的八县尖山上茶丰村下迁的下山脱贫村。
白洋街道地处低山丘陵区,中南部沿武义江为平原。与金东区界上的小安岗,海拔615米,为境内最
高点。属地建有东湖水库、石井岗水库、万石院水库等小型水库15座,总库容1194万立方米,有石井岗水
电站一座,装机容量为125千瓦时。武义江中游建有阳光外滩乐园,内有五虎拜岩神话游、观音卧佛白鹭
飞等许多景点。辖区内共有森林面积5333.33公顷,其中用材林4000公顷,防护林33.33公顷,竹林26.67公
顷,经济林670多公顷;品种以松、杉木为主,辅以阔叶林。自2001年投入50多万元,建有生态公益林1200
公顷。2002年开始进行白阳山森林公园建设,至2005年已初具规模。境内蕴藏着矿泉水、萤石。
经济
白洋街道在2001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将白洋街道建设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龙
头,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创新的示范,城郊经济的样板,文化教育的典范”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
白洋街道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工业 2001年年底止,工业产业主要有电动工具、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文教用品、纺织用品、五
金机械、农副产品加工、农机具修理及配套等。自2001年至2005年年底工业发展变化如下:
白洋街道工业功能区前身为浙江武义经济开发区白洋工业区,于2004年5月更名。落户企业139
家,占地350公顷,主要生产:电动工具、电动车、摩托车、防盗门、金属制品、厨具、校具、五金工
具、玻璃制品、印刷制品、金属雕塑、电器器材、家具制品、纺织用品、休闲娱乐产品、蓄电池、建
筑材料等。至200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3526万元,从业人数5790人,工业总
产值7.74亿元。2005年度白洋工业功能区规划建设面积约6平方千米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完成工业
总产值36.58亿元;完成税收1.39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13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
6.87亿元。
表1-7 白洋街道工业企业概况 单位:万元
企业 营业 利润 工资 年末固定 工业出口 工业固定
年份 职工人数 总产值 税金
家数 收入 总额 总数 资产原值 交货值 资产投资
2001 301 3745 73188 62037 2867 2879 21440 12679 19354 3332
2002 321 3161 24950 24245 1098 761 2493 7987 2371 8252
2003 273 3472 178799 38493 2684 1269 2960 9773 13853 14984
2004 320 4442 270783 62960 3824 2913 3649 12437 27138 24329
2005 336 5572 365762 95074 5506 3898 5683 22235 36874 29869
注释:2001年企业含集体企业邵宅石井岗电站,工业总产值均含开发区,但不包含县直属国有企业。
农业 1986年~2005年,由于城市扩展等多种因素,原有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为提高土地利用
率,实现农业机械化,1998年辖区内有30多个村,投入1113万元,开始大田整理。至2005年止,整理
面积33公顷,新增耕地面积5.23公顷,有耕地总面积1384.27公顷,其中水田1295.6公顷。
1986年至90年代中期,白洋街道辖区内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其中邵宅乡为县主要产粮区,粮食
征购任务十分繁重,大力推广早稻——晚稻——春粮“三熟”制种植,从1987年开始试种杂交早稻,
1990年大面积推广,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单产普遍达到吨粮,辖区内粮食生产进入鼎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