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24
·56· 第一编 建置
同时栽培技术也上了一个新台阶,配方施肥得到大面积推广,病虫害推广综合防治,普遍使用新型除
草剂。其他粮食作物还有大小麦、玉米、番薯、马铃薯、大豆等。
从90年代开始,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原有的种植制度开始改变,粮食种植面
积逐年减少,特别是早稻面积和春粮面积缩减尤多。经济作物茶叶、蚕桑、油菜、蔬菜、水果、花卉
等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其中茶叶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期一直是农民的主要经济特产之一。有茶叶
加工企业十多家,制茶技术也从原来的烘、炒逐渐发展到精制。蔬菜生产在80年代均为零星种植,随
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郊村下王宅、鸣阳、白溪口、童庐、丁前、桩塘等村相继发展成为蔬菜专业村。
到2005年年末,复种面积达533.33公顷,建有蔬菜大棚200多个,成为武义县城10多万人口的主要蔬菜
供应基地,也是街道相关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水果生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相继形成了和尚寮、
汤村、朱村等多个专业村,主要品种有柑橘、梨、葡萄、桃、杨梅、麦李等,年总产量达5491.3吨。
花卉生产也形成了产业带,主要种植村有程王处、下埠口、王村、湖塘沿等村。
畜牧、渔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80年代主要以散养为主,有猪、牛、羊、鸡、鸭、鹅、
兔、蜂、鱼等等。90年代开始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走专业化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以
阳光牧业为龙头的奶牛养殖,田歌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禽鸭养殖以及渐成规模化的养猪、养鸡场。
90年代,武义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较快,落户于白洋街道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有:
浙江武义万香庄园肉牛有限公司创建于1999年,坐落于百花山开发区,占地面积5公顷,注册资金
700万元,有职工100人,是一家专业生产加工五香牛肉、羊肉,以有机五香牛肉、羊肉为主的私营股
份制企业。有机五香牛肉月生产能力20万吨以上。有机食品通过欧盟认证,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
览会名牌产品”,荣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2004年,公司被评选为浙江省农产品加工“省级
示范企业”。
浙江阳光牧场有限公司坐落于武义经济开发区,拥有2000平方米鲜乳加工车间、9000平方米的辅
助车间和1000吨冷藏保鲜库,二期6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已投产。在后陈村还拥有占地6.67公顷,总
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年总产鲜奶1000吨~6000吨的牧场。公司集奶牛养殖、鲜奶加工、牛奶配送于
一体,设有完备的饲养、饲料加工、医疗等配套管理服务体系。经有关部门检测,鲜乳制品各项指标
均符合国家标准,一些重要指标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
武义开发区及白洋街道建立以后,辖区内的城市区域化水平不断提高。21层的“明招温泉国际大
酒店”(四星级)的落成,白阳山隧道的贯通,建设桥、武东桥、明招桥的相继建成,百花山广场竣
工开放,武义江以北主要通道四纵四横格局的形成,白阳山公园的筹建,滨江路工程的实施以及各项
基础设施的完善,标志着白洋街道正成为武义城市向东部和北部拓展的新区。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持续增加。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631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019
元。已有73%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产业转移到非农的新兴行业中。
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历史性的改变。1985年农村中砖混结构的房屋与泥瓦房之比为8∶92,到2000年
改变为37∶63,到2005年年底又改变为67∶33。人均居住面积由12平方米扩展到34平方米,复式、别
墅型等现代房屋样式在农村纷纷出现。2003年以后,村庄整治、旧村改造、生态村建设在农村大规模
开展,消除“赤膊墙”,村庄“绿化、亮化、净化”等工程在各个村普遍展开。2003年~2005年,街
道共投入整治资金570万元,界首村在2005年年底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
人文
街道文化活动,由文化站牵头,各部门配合,利用广场演出、开辟专栏、发资料、踩街、普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