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223
区 位 优 势
舟山港位于中国近海南北航线和长江黄金水道及钱塘江交汇点上,背靠长江三角洲,扼江海联运要冲,
是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网重要节点;在国际上居亚欧、亚美及远东等远洋主干航线的扇轴点,处于国际物流
和国内物流的结合部。
舟山群岛有1390个大小岛屿,赋予了丰富优质的岸线资源。可开发利用岸线总长2444千米,适宜开发建
港的深水岸段有50余处,总长约279.4千米,其中水深大于15米、可建10万~25万吨级以上泊位的岸线长200.7
千米,水深大于20米的岸线长103.7千米。
舟山港航门水道四通八达,航路总计99条,基本上双向通航,有可通航15万吨级船舶航道13条、可通航
30万吨级船舶航道3条。有锚地50处,锚泊作业水域面积390平方千米,有可锚泊10万吨级船舶锚地20个、可
锚泊30万吨级船舶锚地5个。
舟山港适宜建港的港湾条件十分优越,腹地纵深,群岛环抱,为港域提供了天然屏障,域内水深浪小,
少淤不冻,10米以下等深线离岸距离大多在100米以内,年可作业天数普遍在300~330天以上,是建设深水大
港、泊航巨轮的理想港址,能满足第六代、第七代集装箱船通行和靠泊。
深 水 大 港 探 源
舟山是一个群岛城市,长期以来,与外界的交往唯系航运。自舟山有人类活动以来,就与港口和航运
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舟山港就已有对外交往活动。元代曾一度成为南粮北运主要中转港。明嘉靖年间
(522—566),六横双屿港已然是对外贸易重要场所,后人称之为“16世纪的上海”。清代成为与英国通商
1
1
的重要口岸。鸦片战争以后,舟山地处中国军事前哨,港口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而又低迷的发展过程。
1978年改革开放,全国港口迎来了新一轮建设发展时期。
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世界经济重点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地区成了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
地区。亚太地区各国因经济崛起而引起海运量大幅度增长,竞相筹建深水大港。日本成立“亚洲港构思研究
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韩国也都积极筹划建设深水港。
1983年11月,浙江省科协组织召开“东方大港”讨论会。之后,建设深水港的理论研究工作在国内迅速铺
开。舟山地区经济研究中心、地区航运局有关专家学者积极进行舟山深水良港建设理论研究,提出建设洲际大港
的宏伟设想。同时广泛开展对外宣传,舟山深水良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日益为世人所关注。
1984年4月,舟山港首座万吨级码头在定海紫微老塘山动工兴建,舟山深水港建设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