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9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249

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以及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舟山新一轮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新城也将成为舟山中远期新的政
               治、文化、教育和服务中心。











                                              五  标准海塘建设







                   舟山地处浙东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长2448千米(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37.74%)。特殊的地理环

               境,决定了舟山是一个台风暴潮灾害频繁的地区。据1950—002年资料统计,影响舟山的台风和热带风暴有
                                                                  2
               209次,年均4.1次,造成不同灾害的有65次,灾情特别严重的有21次,如“9711”号强台风于1997年8月18日

               在浙江温岭市石塘镇登陆,虽未正面袭击舟山,但由于强度强、范围大,又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大潮汛,狂风、
               暴雨、大潮“三碰头”,给舟山造成严重损失:损坏海塘272条,总长218千米,海塘决口284条计258.9千米;

               缺口倒塌395处、计43.7千米,其中21条全线崩溃;损坏碶闸106座计286孔,冲毁渠道47千米、机耕桥18座;
               受灾农田27.6万亩,损毁淡水养殖30479亩;死亡5人、重伤6人;倒塌民房1600间,损坏5738间(仓库受淹

               2000余个),紧急疏散转移人口8万,直接经济损失25.68亿元。这是1950年以来,舟山最严重的一次台风暴
               潮灾害。因而,海塘不仅直接关系到舟山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市有

               一线海塘444条,总长389千米(占全省海塘长度的五分之一),分布于四个县(区)的38个乡镇、街道及69个岛
               屿,直接保护着340平方千米平原土地和75.9万人口。长期以来,限于财力和物力,修筑的海塘大都为土石结构,

               塘身单薄、高程不足,总体防御风暴潮能力偏低,海塘工程屡遭台风暴潮侵袭破坏,屡修屡毁,屡毁屡修。








                                                        重 大 决 策





                   1997年10月中旬,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浙江沿海历年来台风影响、损失严重的情况,做出一个事
               关浙江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用三到四年时间投资50亿元,把防御

               能力偏低的1000千米海塘全部建设成高标准海塘。10月28日,省政府在台州市三门县召开全省标准海塘建设
               现场会。舟山市委、市政府决定认真贯彻三门会议精神,动员全社会力量筹措资金,市里按50年一遇50万元/千米、

               20年一遇25万元/千米标准补助全市标准海塘建设。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