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0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280

同浙东大陆一样,舟山海岛大地构造属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历了地槽
            发展阶段。地壳迅速下降沉积了巨厚的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晋宁运动使其褶皱隆起,发生区

            域动力热流变质,形成中压变质相系列角闪岩相(陈蔡群)及局部混合花岗岩。加里东运动的强烈褶皱造山
            作用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紧密线型褶皱,结束了地槽演化阶段,进入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

                经印支运动,北东向构造基本定型,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基底断裂和北东向线型断陷盆地。燕山晚期,海
            岛处于相对宁静时期,因基底断裂持续活动,使海岛处于隆起状态。早期隆起区不断遭受风化剥蚀,低洼处
            沉积了一套馆头组紫色沉积碎屑岩(代表温热的气候环境)。而后,火山又有所活动,深部岩浆沿断裂运移,

            多次侵入,形成闪长岩类、花岗岩类和斑岩类。所发育裂隙系统成为岩浆运移通道,为有用元素富集成矿储
            存提供条件。

                进入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新生代),断块运动逐渐收敛,代之以差异性和振荡式升降活动为主的构造运动。
            第三世纪,海岛区域主应力由南北向扭压应力转化为北西西向挤压应力。在挤压作用下,海岛隆起。区域构造
            再次活动,地震时有发生,加上隆起海岛长期受侵蚀剥蚀,局部山体变形,雕塑了当今海岛的地形地貌景观。

                基底褶皱    发育于黄泽山—衢山岛北部陈蔡群变质岩系,地质近东西走向,总体倾向南,北部直立或
            倒转北倾,往南倾角变缓,层间褶皱发育。

                基底断裂    地壳运动中,形成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为主,北西向、北北西向及南北向断裂
            相辅助的断裂构造格架。断裂的形成和发育,对岛屿形成、火山和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及地形地貌变迁具有
            一定控制作用。

                东西向断裂    生成较早,主要发育于大、小长涂山和衢山岛一带。
                北东向断裂    最为发育,规模大,活动频繁,性质多变,演化历史长。对一些海岛和海岸线的展布形

            态具有控制作用,如金塘岛的海岸线。
                北北东向断裂    为大陆温州—镇海断裂带北端入海后,继续向北北东方向的延伸。此断裂不发育,规
            模相对较小。金塘—大洋山出露的断裂可能为该断裂带相应的断裂。

                北西向断裂    较发育,主要分布在金塘、舟山、桃花等岛。
                北北西向断裂    不发育,规模小,主要分布在舟山岛东部。

                 南北向断裂    主要分布在舟山岛中部和岱山岛。




                                               舟山海岛主要断裂构造情况
            表1-2-2-2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