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0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290
祥慧庵等处有粒径大于256毫米的“漂砾”。沙砾是砾石与沙的混合物,部分沙滩低潮带有分布,近岸海域见
于册子、螺头等水道水深流急的部位。
贝壳沙 指沉积物中贝壳碎屑含量大于20%,有的50%以上,见于湖泥、西白莲、铜山之间水域,开采
作烧石灰(蛎灰)的原料。
泥炭 为湖沼、泻湖常见的沉积物,含有机质较高,见于朱家尖东清沙湾。
海滩岩 是热带、亚热带海滩常见的特殊沉积岩,仅见于大长涂山小沙河和六横岛外门沙海滩。
沉积物化学要素 包括3类常量化学要素和重金属元素。
硅、铝、铁、镁、锰 是沉积物中重要的常量元素,含量占比分别为:二氧化硅(SiO2)
52.61%~63.10%,三氧化二铝(Al2O3)5.85%~18.2%(岱山海区最低,普陀海区最高),三氧化二铁
(Fe2O3)4.32%~7.44%,氧化镁(MgO)1.83%~3.71%,氧化锰(MnO)0.08%~3.71%。
钙、全磷、有机质和全氮 与生物、人类活动有较密切的关系,也与粒度组合等有关。含量占比分别
为:氧化钙(CaO)2.72%~5.32%,碳酸钙(CaCO3)5.28%~11.31%(多在8%左右),五氧化二磷(P2O5)
0.04%~0.05%(多数),有机质0.8%~0.9%为多(最高出现在普陀海区),全氮多在0.05%~0.06%。
氯离子(Cl-) 含量在4×10 -3~8×10 -3,以定海区最低,其他县(区)变幅较大,均属中盐水沉积。
重金属元素 是衡量底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元素。铜、镉、汞三元素未超标,铅、锌则普遍超标。总体
上舟山海域底质环境较好。
沉积过程与海平面变化 根据东海综合地质调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建立的东海4万年来海平面升降曲线表
明,15000年前,海面曾下降到现陆架外缘坡折带(140~160米等深线一带)。随后,海平面迅速回升,至
12000年前海面回升到目前水深50~60米等深线一带,有一段稳定和波动时期。近岸浅海区全新世沉积主要
发生在近10000年前后。
10000年前海面再次上升,到9000年前升到30米等深线附近。东海区在30米等深线沉积了一层以粉砂与
黏土质粉砂为主的沉积层,局部底部有一层沙质沉积层。
约8000~9000年前,海面上升到目前海平面下15~20米一带,因地貌部位、沉积环境不一,沉积物有所
不同,大部分地段是互层发育的黏土质粉砂沉积。
7000年前,海面高度与今接近,而后,海平面基本保持稳定,波动幅度不超过±2.5米。从此,沿海全
面接受浅海相沉积,因环境差异性而形成沉积物多样性:敞开海域形成的粉砂为主的沉积,多数砾石滩(堤)
及沙滩(堤)的塑造和在适宜的气候、环境地段形成的海滩岩、泥炭。
根据沉积层结构、海侵时期等将水下浅滩及平缓地带中上部地层视为全新世沉积,厚度在15~ 25米,层
间界面埋深多在20米左右。在潮流槽脊系区域,厚度迅速变薄,个别冲刷深槽区甚至消失。以此计算,全新
世以来平均沉积速率多在0.18~0.25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