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7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287

海 底 地 貌

                   海底地貌按成因分类,大部分属于堆积地貌,在潮流通道区底部有侵蚀地貌。境内海底地貌分水下岸坡、

               潮流槽脊系、水下三角洲三大类和水下浅滩、水下缓坡、水下斜坡、潮流浅滩、潮流浅槽、潮流深槽、潮流
               沙脊、潮流三角洲8个亚类。
                   水下岸坡    从岸线至水深60米范围内海底地貌的总称,境内除位于长江水下三角洲区内的嵊泗诸岛外,

               均在水下岸坡范围内。
                   水下浅滩    开敞海域水深小于2~5米的浅水区,分5种形态类别:舌状浅滩,位于岛影或流影区,有泗

               礁西部浅滩、册子北部浅滩等;脊岭状浅滩,位于两岛或多岛之间,有上、下川山之间的浅滩等;口门浅滩,
               潮流通道口门处形成的浅滩,有沥港北口外浅滩等;带状浅滩,为顺岛岸走向发育的浅滩,常与带状潮滩相
               伴生;席状浅滩,海域中四周水深较大、中间凸起的浅滩,有定海大小五奎山西北浅滩。

                   水下缓坡    水深一般小于20米,水域开阔,地形平坦,坡度一般在1/2000度左右的地域。全市绝大部
               分岛群、列岛和灰鳖洋、岱衢洋、黄大洋及黄泽洋的大部分均在水下缓坡区内,底质以粉砂为主,称为黏土
               质粉砂。

                   水下斜坡    水深大于20米,坡度1/1000度左右,底质以黏土为主,称为粉砂质黏土的外侧海域。浪岗
               山列岛、中街山列岛及四姐妹、两兄弟、北亭山、东亭山等岛位于该区。
                   潮流槽脊系    群岛间水道众多,水深流急,对地层冲刷切割,或在影流、缓流区形成的堆积地貌。故

               从水下岸坡单独分出。
                  潮流浅滩    与水下浅滩相似。

                   潮流浅槽    水深小于20米,槽状地形特征明显,多处于淤积状态的潮流槽。如沥港、岑港、定海港、
               沈家门港、普沈水道等,底部多为黏土质粉砂。
                   潮流深槽    潮流通道水深大于20米的区域,处于强冲刷状态,底质以粗沙砾石为主,地形起伏复杂。

               金塘水道、螺头水道、西堠门、虾峙门等深水航道、航门属此类。
                   潮流沙脊    在岛影、流影区形成的特殊地貌,与脊岭状或舌状浅滩类似。如七姊八妹岛群西北侧的沙
               脊,伸展方向与潮流方向一致,主要由细沙或粉砂质细沙组成,相对高出海底2~4米,长达10千米。

                   潮流三角洲    位于金塘岛与黄蟒山岛连线西北至七里屿以北的沙质沉积区。从金塘水道西口外向西北
               逐渐变浅。
                   水下三角洲    按地貌统一分类,北部嵊泗列岛及川湖列岛海域,属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以20米等深

               线为界,属三角洲前缘斜坡,泗礁—黄龙岛群、崎岖列岛、滩浒—白山岛群和川湖列岛等位于该区,底质以
               粉砂为主,属黏土质粉砂。20米等深线以外,为前三角洲区,马鞍列岛及海礁(童岛)等位于该区,底质以

               黏土为主,为粉砂质黏土。


                                                         人工地貌

                   人工地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海岸人工地貌    主要有海塘和港口等海岸工程。为防止海岸侵蚀和向海洋争地,宋代始即围涂筑塘,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