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6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286
洪积冲积平原、海积平原、风成沙地。洪积平原除全由基岩组成的小岛外,多数岛屿沿山麓及沟谷一带常有
发育,主要由含碎石黏性土及含黏性土碎石组成,海拔小于30米,坡度5°~15°。洪积冲积平原仅分布在舟
山岛,在小沙、干〓、邬家岩、城北等沟内呈条带状展布,由冲洪积及洪积卵石、砾石及沙组成,分布在海
拔15米以下,表面坡度3°~8°。海积平原广泛分布在滨海地带,最发育的有岱山、舟山、朱家尖、六横等岛,
组成岩性为淤泥质土,局部地段由沙组成,表面低平,海拔低于3米,坡度小于0.5°,靠海侧大多建有海塘,
表面分布人工河渠,部分地段成为盐田、虾塘。风成沙地分布零星,主要见于泗礁、岱山、普陀山、朱家尖、
桃花等岛,属近源风积沙地,滨海段有大面积海积沙滩分布,有开阔平缓堆积场所,岙口正朝强风向地区才
能形成,细沙或粉砂组成,海拔5~30米,坡度5°~15°。
海 岸 类 型 及 岸 滩 地 貌
海岸、岸滩地貌是近代水动力和泥沙作用的结果,因全新世海面升降,对岸滩地貌仍有深刻的影响。
海岸类型 分基岩海岸、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人工海岸。全市由基岩或以基岩为主构成的岸线
约1854千米,约占群岛岸线总长75.7%。基岩因受到海浪作用,海蚀地貌发育,马鞍列岛及朱家尖、桃花、
虾峙、六横、悬山等岛屿东侧均分布海蚀崖,大部分近似直立,舟山、衢山、岱山、六横、朱家尖、桃花等
岛分布有侵蚀陡坎。沙砾质海岸多发育在花岗岩组成的岛屿迎风面和基岩岬角间构造薄弱部所形成的海湾顶
端。全市42个岛屿有分布,总长度50千米。按其物质构成分4种,即砾石质海岸(砾石堤),以朱家尖乌石塘
最典型;沙砾质海岸,由沙和砾石混合组成,以砾石为主,金塘岛东部、舟山岛东部及葫芦、白沙等岛均有
分布;沙质海岸(沙堤、沙坎),由纯沙组成,常与沙堤相伴,见于普陀山、泗礁山、衢山、大长涂、朱家
尖、桃花、六横等岛;淤泥质海岸,由黏土质粉砂组成,31个岛屿有此类海岸,长度约12.7千米,以岱山岛最
长。人工海岸,系围涂的海塘、防浪标准海塘及码头区的海堤,分布在106个岛屿。至2005年,建筑一线海塘
444条,长389.03千米,其中50年一遇标准海塘107条,长208.83千米;20年一遇标准海塘43条,长39.37千米。
潮间带地貌 全市有潮间带滩地面积183平方千米,分岩滩、海滩、潮滩3类,以潮滩为主。岩滩指
落潮后出露的陂、海蚀平面、连岛礁坝、干出礁等石质性滩地,多数岛屿有,以小岛为甚,面积小。海滩是
由砾石和沙组成的潮间带滩地,分砾石滩、沙砾滩、沙滩3种,以沙滩为主,其中砾石滩由纯砾石组成,分
布少,典型的为朱家尖岛乌石塘;沙砾滩指沙与砾石混合滩地,大部分与沙砾质海岸伴生;沙滩是海滩主
要类型,滩宽100~300米,坡度3°~8°,著名的有泗礁山岛基湖沙滩,普陀山岛千步沙、百步沙,朱家尖
岛东沙、南沙、千沙、里沙、青沙和桃花岛千步沙。潮滩(淤泥滩)指黏土(粒级小于0.004毫米)和粉砂
(0.004~0.063毫米)组成的滩地,俗称泥涂。舟山诸岛泥涂均由黏土质粉砂组成,又称黏土粉砂滩,面积占
全市滩地的90%以上。由于人工围涂,现存淤泥滩宽度多在100~200米,最宽不超过千米,按形态可分带状
潮滩、袋状潮滩、舌状潮滩、脊岭状潮滩4种。带状潮滩分布在大岛岸线濒临水道呈带状延伸滩地,有舟山岛
东港、朱家尖岛糯米潭等;袋状潮滩指基岩岬角间湾岙内的滩涂,各大岛均有分布,典型的有六横岛田岙涂、
苍洞涂,衢山岛万良岙、龙潭岙涂等;舌状潮滩指岛影、流影区形成的呈舌状延伸滩涂,较典型的为长峙岛
东南潮滩,向外伸延2000米左右;脊岭状潮滩一般指两岛或多岛之间形成的连岛坝式潮滩,以小干岛与马峙
岛之间的滩地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