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5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315
港 口 岸 线 特 点
舟山海域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是中国建设大型深水港的优良港址。舟山港域具有峡道型深水
港湾的地质地貌和水动力特征,建港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有以下儿方面特点。
一是港池岸坡陡,水深条件优越。舟山深水港域岸滩坡度普遍较大,深水岸线带紧逼岸边,十分有利于
大型深水泊位建设。野鸭山、鸭蛋山、盘峙、岙山、六横、金塘、衢山、岱山等诸岛深水岸段的10米等深线
距岸在50~400米,尤其是野鸭山、岙山、金塘、盘峙和六横等岸段的20米等深线距岸不到300米,水、陆域
条件较好,是建设10万吨级以上码头的优良港址。
二是水深流顺、岸滩稳定、泥沙回淤量小。根据1986年春、夏两次对野鸭山段港区水文测检,港域年均
含沙量为0.41千克/立方米,悬沙浓度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规律性,随季节、潮汛及风浪状况而变化。附近海
区潮流进入港域后,潮流运动形式由外海旋转流变为往复流,水流及其携带泥沙顺岸而行,使水流和净输沙
方向与岸线走向趋于一致,向岸输沙量少。另一方面,因流速大,水流的紊动使悬沙难以落淤,大量悬沙随
涨落潮流来回运移,悬沙与底沙交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自然水深可以长期保持。
三是港域有岛屿作天然屏障,避风避浪条件好。港域周围岛屿环抱,其内又有岛屿散布,使一些深水岸
段与毗邻水域处于双重环抱之中。据野鸭山、老虎山站实测波浪资料分析,港域内波浪基本上不受外海波浪
影响。从与嵊山、镇海游山波浪站资料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舟山港域内波浪特征明显小于港外。
四是具有开辟大型锚地和水水中转地的优异条件。除岛屿间狭窄急流水道外,舟山港域海底地形较为平
坦,水域开阔,水深适中,底质适宜,有利于开辟为大型锚地和水水中转的中转基地。尤其是舟山港东西两
侧的马峙、野鸭山两海域,水面开阔,水深10~40米,15米以下深海底地形坡底变缓,底质以黏土质粉砂为
主,厚度在1~ 2米以上,加上泊稳条件良好,是巨轮理想的大型锚地。按平均万吨级以上船舶单点系(长度
250米)每平方千米停泊3艘计算,野鸭山、马峙两锚地可同时停泊135艘巨轮。
五是与大陆沿岸相比,港域内潮差和台风增水相对较小,设计水位与校核潮差也相对较小,有利于船舶
靠泊作业和灾害防范。定海港区的校核高潮位(50年一遇)在其平均海平面以上的量值较镇海港区低0.24米,
台风增水极值的增水平均幅度约为镇海的60%。
六是港域内进出口门众多,航道水深稳定,终年不冻,有利于不同船型多方位自由通航。东南西北都有
可通行万吨级以上船舶航道,沿线航标设施完善,能适应港域全面开发后的大型船舶通航,有利于不同船型
多方位自由通航。
七是10米、20米等深线离岸距离近,栈桥长度短,又可就地取石,地质基础好,建港投资少。新建的岙
山20万吨级原油泊位水工程投资2024万元,包括管线设备的总投资3500多万元,其规模和设施与黄岛码头相
等,但投资只有黄岛的1/3,在国内开创了廉价建港先例。
八是地理位置优越。舟山位于长江口南缘、杭州湾外,背靠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沪、浙沿岸与长江
流域各省通海之门户,又是我国南北海运和江海联运主干线交汇的中心,而且和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大
港形成等距离扇形海运网络,具有作为国际枢纽港所必须具备的扇形辐射中心的地理区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