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3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363
5~13厘米,直径1~2毫米。主枝上密生小侧枝,繁殖结构常出现在密生的小侧枝上。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
舟山外海海域常见。可食用和提取胶质。
环节藻(Champia parvula [C.Agardh] Harvey)。藻体紫褐色或黄色,带绿色,膜质柔软团块状密集匍
匐在基质上。枝圆柱状,高4~6厘米,直径1~1.5毫米,分枝顶端钝圆,具明显分节,有时呈钩状弯曲。生长
在低潮带附近岩石上或缠结在其他藻体上,为暖海性藻类,舟山外海海域常见。
对丝藻(Antithamnion cruciatum[C.Agardh]Nageli)。藻体玫瑰红色,丝状,附生于其他藻体(石花
菜)上。藻体高1~ 2厘米,细胞圆柱状,整齐排列,对生分枝,主枝细胞明显较侧枝粗。侧枝上分枝或四分
孢子囊常于单侧生出。生长于低潮线附近岩石上或石沼中,多见于石花菜藻体上,舟山的普陀山海域常见。
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 Harvey)。藻体暗绿、红褐色,直立,圆柱状,有时扁压,互生或不
规则分枝。体高8~15厘米,宽2~4毫米。分枝基部收缩。小枝顶端生椭圆形或小球状球芽,球芽与枝连接部
纤弱,稍生长后,脱离母体可发育成新个体。藻体具有特殊臭味。生长在低潮线附近岩石上,舟山海域广泛
分布。
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 Greville)。藻体紫红色,丝状分枝复叉状,甚密,呈毛发状。藻体柔软,
由整齐排列等长的4个围轴细胞与1个中轴细胞构成,每节长约0.1毫米。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为舟
山海域常见种。因其常附着在裙带菜藻体上,故有害于裙带菜生长。
日本多管藻(PolysiphoniaJaponicaHarvey)藻体暗紫色、紫褐色,体高4~6厘米,叉状,对生或互生
分枝,枝细,由4个围轴和1个中轴细胞等长的排列而成。生长在低潮带附近岩石上,常附着在其他叶片状的
大型海藻如海带、裙带菜、蜈蚣藻及养殖筏架、网箱上,舟山海域广泛分布,为浙江沿海常见种。因其附生
在大型养殖藻体上,危害藻类养殖。
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Harvey])。藻体暗紫色,扁平,膜质,直立或平臣卜,高
3~5厘米,宽0.3~0.5厘米。体边缘有不规则齿状突起,并生出1~2次小裂片,裂片边缘也为齿状。生长在中
潮带石沼中或岩石上,舟山外海海域常见。
绿藻类(Chlorophyta) 舟山海域有绿藻类22种,分布广泛,不少种类具有食用、药用价值。
软丝藻(Ulothrix flacca[Dillwyn]Thuret)。藻体深绿色,单列细胞组成的丝体,丛生呈绒毛状,高
5~7厘米,直径10~25微米,基部细胞延伸成小盘状固着器,上部细胞柱状。生长在中、高潮带岩石上,冬
至早春盛发,嵊山、普陀山沿岸有分布。可食用。
礁膜(Monostroma nitidum Wittrock)。俗名:海青菜、海白菜。藻体黄绿色,柔软具光泽,膜状。藻体
高2~15厘米,厚20~30微米,由单层细胞构成,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切面观椭圆形。生长在中、高潮带较隐
蔽岩石上,舟山海域主要分布在嵊山一带。可食用。全藻入药,具清热化痰、利水解毒功效,可做清凉饮料。
石莼(Ulva lactuca Linnaeus)。俗名:海青菜。藻体绿色,膜状,卵形、椭圆形、披针形,多不规则,
边缘有褶皱或呈波状。基部有基部细胞延伸的假根丝构成的盘状固着器,藻体两层细胞。生长在中、低潮带的
岩石上或石沼中,以及各种养殖筏架、网箱上,为沿海常见种,嵊山、中街山沿岸均有分布。可食用和做饲料。
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an)。俗名:海青菜。藻体绿色,膜状,柄部不明显,固着器盘状,由近基
部细胞延伸的假根丝构成,叶片上有大小不等的小孔,儿个小孔连成大孔,使藻体呈裂片状。生长在中、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