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7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367
螺层6~7层,自上而下迅速增大。各螺层表层微显膨圆,缝合线浅而明显。壳塔较高,呈圆锥形耸起,体螺
层低平。壳表面自壳顶向下,各层都有显著斜行肋线,尤以体螺层表面最为显著。生长纹细密,与斜的放射
肋交叉成十字形。壳表面黄褐色,具有斜行铁锈色斑纹;壳内面灰白色,具有珍珠光泽。壳口斜,呈马蹄形。
外唇简单而薄,有一褐色和黄色相间的镶边;内唇厚,上方向脐孔伸出一白色遮缘,下方向壳口伸出1~ 2个
白色齿,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圆形,棕红色,具有一银色镶边,核位于中心,有同心生长纹。为舟山各岛
习见种,生活在中、低潮带及水深20米左右岩石质海底,以藻类为食。朱家尖岛潮间带下区平均栖息密度达
318.8个/平方米,生物量为290.78克/平方米。肉可食用。贝壳入药,味咸,微寒,有平肝潜阳功效。因嗜
食藻类,是海带、紫菜养殖业的敌害。
角蝾螺(Turbo cornutus Solander)。俗名:拳螺。贝壳较大型,结实坚厚,呈拳形。一般壳高50~100
毫米。螺层5~ 6层,缝合线明显。壳顶较高,常被侵蚀,体螺层较膨圆,各层宽度增加均匀。壳面具有发达
的螺肋,肋间尚有细肋;生长线粗糙、密,呈鳞片状,在体螺层上一般具有两列强大的半管状棘,每列棘的
个数变异较大,从数个到20余个不等。幼小个体和生长在内湾、风浪不大地方的个体棘不发达,或完全没有。
壳面灰青色或青褐色,壳表常附着大量藤壶和石灰虫、杂藻及苔藓虫类,贝壳基部膨胀,螺肋、生长纹和颜
色与壳面类似。壳口大,圆形,内面具珍珠光泽;外唇简单,内唇基部加厚。无脐孔。嵊山、枸杞、鼠浪、
中街山、朱家尖、六横等地沿岸均有发现。生活在低潮带及其以下水深10米左右岩礁质海底,栖息水质清晰、
潮流畅通、盐度较高、藻类丰富、光线不能直接射到的洞穴、裂缝、石块下以及藻类覆盖的岩礁表面。以褐
藻类、红藻类为主食,春季水温回升到13~ 14℃后开始生长,随着水温升高,生长加快。肉味鲜美,为海珍
佳品。壳可入药,名郎君子、醋鳖,有降火滋阴、平肝功效,厣可作催产药。
齿纹蜒螺(Nerita yoldi Recluz)。俗名:畚斗螺、香螺、黄螺。贝壳小型,近半球形,坚厚。一般壳高
10~15毫米。螺层约4层,缝合线明显,壳顶钝,常被磨损。螺旋部小,体螺层大,儿乎占贝壳之全部,壳面
有低而平的稀疏螺肋,部分老贝肋多不明显。壳表面为白色或黄白色底,具黑色“Z”字形花纹或云状斑。壳
口半圆形,内面灰绿或黄绿色。外唇缘具黑白相间的镶边,内唇广宽,倾斜度较大,表面微显皱褶,内缘中
央凹陷部有2~ 3枚细齿。厣石灰质,半圆形,棕黄色,表面有细小颗粒状突起。为舟山各岛习见种,栖息潮
间带中上区岩礁、石块间,数量较大。朱家尖高潮带栖息密度为17个/平方米,生物量13.28克/平方米。肉
可食用,味香,故亦名香螺。
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 Philippi)。俗名:芝麻螺。贝壳小型,呈亚球形,坚厚。一般壳高5~10毫米。
螺层约6层,自上而下急剧增宽。缝合线明显,壳顶尖小,螺旋部不很高,体螺层膨圆。螺层中部扩张,形成
一较显著肩部。壳表面生长纹细密;螺肋数多,在体螺层有3~ 4条粗肋,为此螺重要特征。壳表面普通为暗
褐色和黄褐色,壳内面为棕褐色,具光泽。壳口圆形。具一浅缺刻状后沟。外唇简单,厚,边缘有一褐色和
白色相间的镶边,内唇厚而宽大。具有发达的胼胝,无脐孔,角质。舟山各岛屿沿岸均有大量分布,栖息高
潮带乃至潮上带,退潮后缓缓爬向岩礁凹处或荫蔽处,用腹足吸附在岩石上或石缝中。朱家尖高潮带栖息密
度达721.78个/平方米,生物量78.40克/平方米。为卵胎生,繁殖期间在母螺体内常有大量幼贝。肉可食用,
味香。
覆瓦小蛇螺(Serpulorbis imbricatus[Dunker])。俗名:蛇螺。贝壳呈管状,较薄脆,通常以水平方位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