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6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366
发现。是底栖鱼类和大型甲壳类的重要饵料之一。
岩虫(Marphysa sanguinea[Montagu])。俗名:水百脚。体长,呈蠕虫形,有400~500个环节。头部简
化成半圆形,口前叶双瓣形,其前缘具裂口。触手短,5个,中央一个较长;眼1对,不大,位于头侧触手之
间。第一环节无疣足和刚毛,其余环节具单叉形疣足,刚毛形状多种,有毛状、足刺状;体后部有栉状、钩
状等刚毛。鳃自第33环节开始,鳃束分为2~5叉。肛须2对。虫体粉红色,鳃束鲜红色,具金属光泽。栖息于
潮间带泥沙滩、泥涂上层的浅处,无固定巢穴,在岩石缝隙中、潮下带浅水区也有分布。其繁殖力强,个大,
分布广,可作为养殖海水鱼虾类的活饵料。
软 体 动 物
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Lischke])。俗名:石铁板。身体为长椭圆形,一般体长
15~35毫米,壳板小,极凸,其宽度仅为体宽的1/4~1/3。身体颜色变化大,多为灰绿色或青灰色,壳板为暗
绿色。头板半圆形,中部具有一弧形刻纹,将壳板分成前后两部分,嵌入片齿裂5个。尾板小,椭圆形,盖层
具有粒状突起,嵌入片后区两侧各有一齿裂。鳃22~24对,鳃列长约为足的2/3。舟山各岛沿岸均有发现,生
活在潮间带中下区岩礁表面。全体可入药,具有软坚散结功效。
嫁䗩(Cellana toreuma[Reeve])。俗名:移鸡。贝壳呈斗笠状,较低平,壳高约为壳长的1/3,周缘呈长
卵圆形,前部稍瘦。壳质薄,近于半透明。壳顶位于近前方,常磨损。壳表面有许多细小密集的放射肋,生
长纹较细,不甚明显。一般壳长20~45毫米。壳面颜色多变,通常为锈黄色,并布有不规则紫色或棕色斑带。
壳内面银灰色,具光泽,壳顶至壳缘的中部有一圈棕褐色或淡蓝色肌痕。为舟山各岛习见种,生活于中、低
潮带岩石上,在居过的岩石表面常有足痕形成。肉可食用,壳煎服可治小儿惊风。
史氏背尖贝(Notoacmea schrenckii[Lischke])。俗名:移鸡。形似嫁䗩,壳椭圆形,呈低笠帽状。壳质
坚实,但不厚。壳顶位于近前方,自壳顶至前缘的距离约为壳长的1/4左右,一般壳长15~25毫米。壳表面具
有多数细微而密集的放射肋线,与细而均匀的生长纹相交结,形成整齐排列的串珠状小颗粒行;壳边缘有一
棕色圈,其上有规则的深棕色放射彩带。壳的颜色普通为淡黄褐色而杂以深棕色云斑或放射色带,有的杂以
橄榄色花纹;壳内面灰蓝色,无光泽。为舟山各岛习见种,一般生活在高、中潮带岩石上和石块腹面。肉可
食用,但因个体小,数量虽大,经济价值不高。
单齿螺(Monodonta labio[Linnaeus])。俗名:芝麻螺。壳呈圆锥形,小型,壳质坚厚。一般壳高
10~20毫米,螺层约6层。自上而下急剧增大。缝合线浅,螺旋部稍高,体螺层膨大。壳表面除顶端两层外,
均具有整齐而明显的螺旋形肋,每一螺层各有5~6条,体螺层有15~17条;这些肋与生长线互相交结成许多
方块形颗粒,排列整齐,似石块叠置。壳面颜色多为暗绿色,壳内面白色,具有珍珠光泽。壳口斜,桃形,
外唇边缘较薄,有一蓝绿色和黄白色相间的边。内方加厚,形成一个半环形突起,厣角质,圆形,棕褐色。
核位于中央,具有多数同心生长纹。为舟山各岛习见种,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石缝中或石块下。
朱家尖岛中潮带栖息密度达38.67个/平方米,生物量为57.21克/平方米。肉可食用。因以海藻为食,对紫菜
等经济藻类养殖有一定危害。
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Gmelin])。俗名:马蹄螺。贝壳呈圆锥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高15~2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