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9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589

第 二 节   防 洪 御 潮





                                                          海   塘

                   1988年,全市有迎海面一线海塘440条、320.23千米,保护面积28.58万亩,其中5~10年一遇标准海塘

               31条、69.12千米,多为土石型海塘以及迎潮面断面结构、陡墙式、以石和石碴为主的碴石塘型。限于当时
               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抗风潮能力虽有提高,但仍达不到应有安保要求。1997年8月,第11号强台风袭击舟

               山,全市一线海塘损毁272条、218千米,21条全线崩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68亿元。是年11月,市委、市
               政府响应省委、省政府发出的“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号召,于1998—000年全力建设标准
                                                                                          2
               海塘147.17千米,其中50年一遇84.44千米,20年一遇62.73千米。2000年,建成的标准海塘经受住了“派比

               安”“桑美”两次强台风袭击考验,安然无恙,而大量非标准海塘严重受损,遂于2001—2002年再建20~50年
               一遇标准海塘103.30千米。同时结合标准海塘修建,建成50年一遇市区及岱山、嵊 泗 县城城市防洪御潮工
               程,包括防浪堤塘和挡潮排涝闸、内河整治及城区排涝设施;至2004年底,共建市区和岱山、嵊泗两县城

               50年一遇城防工程标准海塘13条、60.75千米,其中市区10条、47.53千米,岱山1条、10.17千米,嵊泗2条、
               3.05千米。
                   新建海塘塘型从单一陡墙式断面发展为斜坡式、折坡式、平台混合式,塘体也由原泥石结构改进为细石

               混凝土、灌砌块石或混凝土浇筑,使塘身成为一个整体;挡浪墙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迎海面采用
               混凝土面板或细石混凝土灌砌块石护面,塘顶采用混凝土护面,背水坡也由原砂石坡、泥坡植草皮改为干砌

               石或混凝土预制板护坡,海塘抗风暴潮能力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有迎海面一线海塘444条、389.03千米,
               保护面积51万亩,保护人口75.90万人,其中20~50年一遇标准海塘150条、248.80千米(含市区和县城城防工
               程),在舟山岛等22个重要岛屿基本形成了标准海塘闭合防线区,保护面积45.21万亩,占海塘保护总面积的
               88.66%,成为防洪御潮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主要保障(图3-44、图3-45)。




                                                 2005年舟山市一线海塘情况

               表3-4-2-1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