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舟山市志(1989—2005)中卷
P. 79
梭子蟹育苗 生产始于2001年,是年育出梭子蟹苗530万只。2002年全市育出梭子蟹苗60万只,2003年
为582万只,2005年为3693万只。梭子蟹全人工育苗生产规模受蟹苗质量和当年自然蟹苗的苗发盈衰影响而
波动。随着梭子蟹全人工育苗技术的逐渐成熟,人工培育蟹苗质量提高。
贝类育苗 海水贝类育苗主要有贻贝的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及少量泥蚶和海湾扇贝育苗。1993年,舟
山开始自然海区贻贝半人工采苗试验,取得生产性成功,获取1.5~2.5壳高的贻贝苗种5.85吨。1994年扩大试
验,获得1.5~ 2.8壳高贻贝苗种54.70吨。
1994年以后逐年推广,到2000年贻贝半人工采苗数量568吨,能解决当时贻贝养殖用苗量的30%。2001年
贻贝半人工采苗数量600吨,2002年为355吨,2003年因海况变化等原因数量减至60吨。
2005年舟山贝类育苗6000万粒,主要是海湾扇贝育苗。厚壳贻贝全人工育苗试验获得可以直接进行养殖
的稚贝170多串,共17万粒。
海蜇育苗 2002年进行海蜇全人工育苗试验,育得海蜇螅状幼体1200万只。2005年舟山海蜇育苗2450
万只。
第 四 节 渔 民 转 产 转 业
1989年后,舟山渔业积存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渔业资源难以承受捕捞压力,传统经济鱼类资源衰退,
单位马力渔获量下降,而柴油等渔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致使捕捞渔民收入在20世纪末连年下降。
2001年后,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相继生效,舟山渔民30%的传统作业渔场丧失,25%受到严格限制。
全市3000余艘大型帆张网、拖虾渔船及近3万渔民被迫退出中日、中韩协定水域的传统渔场捕捞,影响产量约
30万吨。国家又出台渔船强制报废制度,舟山渔业面临困境,渔民被迫转产转业。
渔业问题逐级向各政府部门反映,农业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舟山调研,省政府专题研究渔
业存在问题。2001年3月16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渔业经济发展的通知》,月20日出台《关于加快海洋渔业
8
结构调整、切实减轻渔民负担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渔业补贴和政策优惠,减轻渔民负担,调整渔业结构,
鼓励渔民转产转业。
2001年10月10日,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若干意见》,由市本级每年安排2000
万元渔业结构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专项资金,县(区)按1∶比例配套。11月8日,舟山市暨定海区在定海
1
启帆船厂举行海洋捕捞渔船拆解现场会。有5艘捕捞渔船报废用于人工鱼礁建造,该批报废拆解捕捞渔船
22艘。
2002年7月,选定普陀区东港街道塘头渔业村和定海区小沙镇毛峙渔业村为全市首批渔民双转试点。通过
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及政策引导,渔民从不愿意到自觉参与,渔民双转积极性提高,裁减渔船进度加快。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