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3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503

(1505),他以“吾已见老”为由,作《归田赋》辞归。
                   陶恭回家后,自号翁山樵,题其堂“光斋”。离家多年,他对家乡地理险塞、山川优美、天时之利感亲

               切,作《形胜赋》道:“中华胜地,东海名州,人杰地灵,川明山秀。汉曰句章,唐曰翁县,宋至熙宁,赐名
               昌国,元至我朝,名不盾矛。世有递迁,陵谷如旧。四百周迥,五山其偶。地不改辟,民不改稠。化行俗美,

               风气善柔。虎狼不产,经暮夜而无恐;兵燹不至,处乱世而无忧……民有珥笔之风,士无狡诈之谋。”当时,
               昌国县被废已百余年,舟山人并不气馁,在艰难困苦中发愤图强,斗天、斗地、斗海盗,收五谷之饶,获鱼
               盐之利,创造光辉业绩。陶恭认为“国必有史,邑必有志,志乃国史之本”,废治后历史不能失落。正德元

               年(1506)始,他潜心编修《昌国县志》,花十年时间,“奔走千余日,访问数百人,醮 完一斗墨,写成一箩
               书”,修成《昌国县志》5卷,成为舟山历史上最早由私人修成的一部志书,惜未印行。

                  明隆庆三年(1569) ,陶恭的孙子陶积(号梅岑,曾任广西全州别驾)辞官还乡,继承祖父遗愿,续修
              《昌国县志》,分建制、学制、舆地、食货、文苑5卷。清雍正《浙江通志》记其目。晚清徐时栋《四明六志校
               勘记》载:“明武宗正德初,陶教授恭搜访古籍,仅获写本。”以后舟山诸志均称陶氏祖孙修成之《昌国县志》

               已佚。








                                                         侯 继 高





                   侯继高(1533-1602),字龙泉,金山卫(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任宁绍参将,督镇
               两浙海防。次年春,经定海,过沈家门,谒 大士于宝陀寺(今普济寺)。万历十六年(1588)季春,重游普
               陀,撰《游补陀洛迦山记》;建玉音亭、御制藏经序碑亭、应制经赞序碑亭于寺旁;植唐吴道子、阎立本所绘

               两块观音像碑于宝陀寺前殿。万历十七年(1589)仲春,再谒 大士,聘屠隆同辑《补陀山志》。其所书“白华
               山”“磐陀石”“海天佛国”,以及在嵊 泗 枸杞督师海疆时题书“山海奇观”等大型摩崖石刻,苍劲雄奇,400

               多年来一直为海山增辉。








                                                          俞 大 猷




                  俞大䣭(1503— 1580),字志辅,明抗倭名将,福建晋江人。世袭百户,明嘉靖十四年(1535)会试中武

               举,迁千户,守御金门。嘉靖二十八年(1549)经福建巡抚朱纨荐为备倭都指挥。嘉靖三十二年(1553)任
               浙江总兵,平浙西倭。万历四十二年(1563)任福建总兵,与戚继光共破兴化倭。次年至广州大破惠州、海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