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8 - 舟山市定海区志
P. 1708

舟山市定海区志




                实行以生产配销,核定定海盐场全年产盐 24.3 万担,按月分配到户,核定制盐许可证,不得多产或
                少产。7 月,推行 10 户连保连坐制,如 1 户盗卖私盐,除犯户被依法追究外,连保户若不检举,也要

                连累盐板停晒。民国 36 年,推行编钉盐板号牌,无牌盐板劈毁。无正当理由不得停晒,违者处千元
                以下罚金。若完不成核定年产,短缺数按场价处罚。成盐不在限期内缴存指定仓堆者,处千元以下
                罚金。 1948 年至 l949 年,两浙局《查产督收须知》和定海场署《查产督收施行细则》规定,晒板场基
                地立“标识木牌”,上午开晒由场务所悬白旗为号,仓长(或称篷长、堆长)将各户开晒情况报告查

                户员警。下午收盐悬挂红旗,查户员警赴产地查核。盐如刮收,加盖盐印进仓封存。如未领取晒签
                而晒者,以私晒论处。盐户仓存成盐,如查有盐印移动者,估算偷窃数量予以处罚。
                     这张定海“制盐许可证”(见图)是民国 36 年(1947)10 月定海国民政府财政部核发,证状竖
                式,长 35.5 厘米,宽 27.6 厘米。

                                                                                         (撰稿:周耀忠)




                                       (六)定海历史上最早的各类学校

                                                   ( 738 年至 1927 年)

                     官办公立学校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舟山建翁山县,于霞山(又称鳌山)之麓建学宫,设县学。学宫是祭孔
                与县学之堂舍,供考入县学的秀才(又称生员)读书,为科举考试作准备。这是定海历史上最早的
                官办公立学校。

                     书院


                    定海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是由镇鳌山东侧应氏家族创建的翁洲书院。“翁洲”二字系南宋理宗
                皇帝所题。南宋绍定三年(1230),参知政事余天锡创设虹桥书院(址今盐仓虹桥),邀请大陆名儒
                教授乡里学子。不久,翁洲书院、岱山书院相继建立,形成舟山历史上第一个教育事业兴旺发达时

                期,造就不少人才。据清光绪《定海厅志》载,从绍熙四年(1193)至咸淳九年(1273)80 年间,人口不
                多的昌国县就有 33 人中进士,出现父子、叔侄、兄弟同登金榜喜事,其中两人官至参知政事,学术
                上有成就者不少。


                     私塾

                    私塾,在定海发展较早,南宋建炎四年(1130),著名学者郭维开馆设塾,讲学授徒,“从者如
                云”,是为定海历史上最早闻名乡里的私塾。到元代初期已有 58 家私塾。明代由于海禁,老百姓多

                数被迫迁大陆内地,时无学塾可言。清康熙年间置定海县后,私塾又兴,不少塾师由于教学严谨,
                学子“收益甚丰”,因而名闻海岛,如城北周昌祚、紫微黄式颖、白泉王昌科、马岙王亨彦,均是舟山
                一代名师。私塾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在清朝末期,据民国 《定海县志》载,光绪三十三年
               ( 1907),据私塾改良会统计,舟山城乡有各类私塾 300 余所。



                                                           168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