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11 - 舟山市定海区志
P. 1711
第三十四编 丛 录
产职业学校,是为定海历史上第一所省立职业教育学校。
(撰稿:江厥才)
(七)定海历史上的民间慈善机构
济危扶困做好事,是定海人的传统美德。旧时定海慈善机构多为民间自发组建,有钱人捐钱
捐地,取个名称立个章程,组织一套班子处理具体事务。慈善机构一般都拥有田产,以田产所得充
作维持经费。定海慈善机构还颇有海岛地方特色。
体仁局 这是专为旅沪客商寄放灵柩之所。清末,上海开埠,定海人纷纷赴沪经商。民国《定
海县志》载,其时去上海经商的多达十万人。年长日久,旅沪客商死去的逐渐增多,按照“叶落归
根”惯例,入殓后棺木要运回原籍安葬。棺木运来后不可能马上安葬,拣日子、选墓地、备料造坟,
都需要时间,所以必须解决棺木暂时存放场所,体仁局即因此而生。
体仁局首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邑内绅士出资在道隆山麓建正厅三间、左右厢房各二
间、轩屋及义园、厝屋七间,用作仕商停榇之所。客死外地的绅商,盛殓后,每年冬至日“悉载其柩
回籍葬之”。同时,四郊置义山,供棺木安葬。
后来因运来的棺木越来越多,道隆山麓的房屋已不敷其用,民国 9 年(1920),朱佩珍(葆三)、
丁梅生、朱祺祥等旅沪邑人出资,在道头东岳山后杨家塘再建房舍多处。原建在道隆山麓的体仁
局称总厂,杨家塘新建的体仁局称二厂、三厂。杨家塘的几处房屋解放后曾用作地区党校和地区
招待所,接待来培训、学习的干部、职工。
诚求堂 初名育婴堂,为收养弃婴之所。最早建于清道光年间,鸦片战争时被毁。光绪十七年
(1891),由定海厅同知黄树藩发起,富绅何瑞堂、李肃铭等人捐 3800 余银圆,在城南偏东地方建
大厅 3 间、台门 1 座、东西厢房 3 间、厨房 1 间、西首厢房 9 间,用来收养弃婴,取名“诚求堂”。
诚求堂由公推正副董事各 1 人和司事 1 人进行管理,经费来源主要是田产所得。诚求堂拥有
朱家尖涂田 1400 余亩,在洞岙、盐仓等地有数百亩土地。有人捡到弃婴送诚求堂,每送 1 名,给劳
务费铜钱 400 文。弃婴收养有两种形式,一种由诚求堂集体喂养,另一种由乳妇领去在家寄养。在
家寄养者每月给寄养费银圆 1 元,另给婴孩棉夹袄各 1 件、小衫 2 件、襁褓 6 个;夏天给单衣裤 1
套,冬天给棉袄裤 1 套。婴孩养到 10 岁为止,一满 10 岁,男的去做童工,女的许配人家做童养媳
(作为慈善事业,这种做法未免残酷)。孩子病了,堂内负责延医诊治。倘不幸去世,则备棺葬埋。
恤嫠会 “嫠”指寡妇,恤嫠会就是抚恤寡妇的慈善组织。不过有个规定,“以上衿之妻为限”,
就是说抚恤对象以读书人的妻子为限,读书人死了,守寡的妻子可得到抚恤,其他阶层的人则不
在此列。恤嫠会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由定海人周汝翊、高振镖、孙玉瑞等人集资 2100 余元作为基
金,存于城里阜泰当和成泰当两家当铺,本金不动,取其利息按月给读书人家的寡妇发抚恤金,金
额为每人每月 1 元。恤嫠会设在诚求堂内,基金由诚求堂董事代管,抚恤金也由诚求堂代发。
城南济生公所 到外地经商者有的来自乡间,年老或生病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回乡时往往无
家可归。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旅沪邑人朱葆三、韩之鹏等人捐资在城南建正屋 6 间、舍屋 4
间,专门作侨商养病归老之所,取名“城南济生公所”。所内设医生、司事各 1 人,处理日常事务。经
1687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